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地理教学的思考-暑期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地理教学的思考-暑期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怎样进行,这对我校教师都是个新鲜的事物。经过暑假一个多月培训,我对新课改有了粗浅的认识。本文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新变化,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及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地理的教学策略等方面对暑假新课改培训进行总结。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法课堂
关注已久的新课改终于临近了,经过暑假的远程培训及校本培训,对新课改由陌生变得逐渐熟悉,了解了一些新变化,学习了一些新理论,但对具体教学,还是首次,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因为这毕竟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关系到学生的前程,关系到三年后的高考,也关系到我校的发展。新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但是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领下,在千军万马争度独木桥的背景下,怎样平衡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怎样在新课改教学中,既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提高三年后高考升学率,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面对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呢?应该怎样推进新课改教学呢?下面根据我在培训时和自己在网上所学的一些关于新课改教学的知识,发表一些对高一地理教学的粗略见解,希望抛砖引玉。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新”
开学后,高中地理新课程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和老师面前。新课程的“新”体现在什么地方?根据培训学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变过去繁、难、偏、旧的教材内容,而设计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的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特别强调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们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满足学生们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三个模块组成,是将过去高一、高二、高三教材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进行有机的联系与融合,使学生们都能了解最基本、最重要的现代地理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克服了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内容过窄的弊端。
比如,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七个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涉及了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开阔了视野,进一步提高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任选2个模块进行学习,这就使学生们的学习更具有个性,更好地利于自己的发展。
(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新课程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相信,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们会更感兴趣,更能体现自我价值,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增长能力,同时学会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有着特殊意义,它可以充分展示地理丰富的各种信息,形象地将难以理解的地球运动、大气变化等重难点内容化解,以利于学生们理解。在教学中难点,重点,应注意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难点重点更容易理解。
(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课程重视反映学生们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即不仅只是期中或期末考试,更重要的是平时的学习参与。同时要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二、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改革另一个大的变化在于各学科全新的《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有的《教学大纲》。《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原先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样,都具有规范课程内容的功能。但二者相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特色:
(一)、关于内容选择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选择瞄准当今世界及我国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关乎国民利益和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瞄准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瞄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二)、关于活动建议
在“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法指导和情感渗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与知识获得的背景和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
“活动建议”是教师组织地理教学活动的参考性意见,属于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和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从“活动建议”中得到启发,拓宽设计思路,进行创造性劳动,组织更多有效的课内外地理活动。
(三)、关于目标表述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采用相关的行为动词对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进行表述,其行为的主体是学生。
结果性目标明确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表述时使用行为动词来测量评价。如,在“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条目中,通过行为动词“绘制”、“说出”、“阐述”、“分析”提出了在知识技能上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体验性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主要呈现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如,在“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条目中,通过“理解”、“领悟”、“认识”等行为动词提出体验性学习目标,其表述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三、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一地理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面对新课改,我认为最本质的变革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主动地、探究式地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让学生“动”起来。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
1、设疑导入:如在学习高一地理1.3节“世界时区差异”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在横渡太平洋的轮船上,结果后出生的按日期要比早出生的还大一天,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这时学生们都被都被这个问题给吸引住了,议论纷纷,努力追寻答案,课堂气氛将会紧张而热烈。
2、知识竞赛。如讲高一地理1.2节太阳活动这一部分内容时,把学生按小组分成两组,把太阳活动常见的四种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设置成问题,对比学习这些太阳活动是怎样发生的,发生的位置及对地球的影响,展示太阳活动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讨论竞猜,看谁猜的又快又准,答对了在他所在的小组加分,最后看哪组得分最高。这样让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还可以对比学习太阳活动,加深学生的记忆。
3、猜谜语。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类型时,让学生们猜了几个谜语: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哪个国家?潘帕斯雄鹰指的是哪个国家?桑巴军团指的是哪个国家?黄金之国指的是哪个国家?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
4、编顺口溜。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山谷风:白谷黑山(白天山风,夜晚谷风)海陆风:白海黑陆(白天海风,夜晚陆风),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等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5、打破常规反问,发散学生思维。如在讲地球运动时,不是简单的介绍自转的方向、周期等内容,而是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假如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现在的23.5°而是30°,那么地球上的五带范围该如何变化?假如把南亚的喜马拉雅山脉搬走,那么南亚的气候会有什么变化?逆向提问,别开生面,学生很感兴趣,同时改变了他们单一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善于探究。
(四)、了解最新“热点”,激发探究热情。
在当今信息时代,教材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为此,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的兴趣,为地理教学增添活力。如讲到地质灾害这一部分内容时,把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带来的影响,地震来临时怎样逃避等知识将给学生们,这些内容联系现实,而且学生也感兴趣。
(五)、注重学科特色,培养读图、识图、用图能力。
地理,地图和理论的结合。地理学科中的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从地图中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如:在绘世界海陆略图时,不要急于把略图呈现在学生眼前,而要让学生观察、绘制以后,再和学生一同板图,如此做法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大致轮廓、位置,而且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借助略图来学习地理新知识。再如学习非洲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时,也应首先让学生通过看图来认识、分析,很多学生能够看出是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一句话,能用地图,绝不用文字。力求做到看图、识图、画图、拼图有机结合,丰富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在地图中。
四、小结
地理新课程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一些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逐渐落后,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清醒地把握并走出教学中的认识误区,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推进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当然,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仍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法宝,我们不能因为新课改的“新”,就全盘否定传统地理教学,传统地理教学精华部分还要继续学习并应用。把新课程教学中先进的理念方法和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高一地理教学,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进而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素质,达到双丰收。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