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3:48阅读:
字号:|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以地理为例分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生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仅40或45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是相当“有限”的。中国有句话:“与其击伤十人,不如击敌一人。”少则得,多则惑。对于外显的知识(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等)要通过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建构,千万不能只是过分强调过程和方法只使其击伤。传统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在确立课时目标时,有意或无意削弱“双基”这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知识与技能”不能作为“一维”,知识重在逻辑性,技能重在操作性,两者明显不同,是有差异的。这里的“知识”显然指狭义的知识,是可以言传的,而“技能”则需靠体验和感悟,因此,“知识与技能”应作为两个维度来确立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性的,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如果硬要每节课都要写出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另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通常就只能“贴标签”。对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绝不能急于求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也难实现其目标,它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中。因此,对这些目标必须作出系统的规划,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要达成什么样的初级目标,要心中有底,千万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比如掌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八年级(上)科学第四章教学中会出现,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教学中又会出现。那么,是在八年级教学时定位为掌握、九年级教学时定位为巩固呢,还是在八年级教学时定位为初步掌握、在九年级定位为掌握呢?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定位必须遵循渐进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目标定位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实际,还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切不可起点太高,否则确立的目标就流于形式,在课时教学中就不能实现目标,目标不能实现的教学怎么能称为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呢?显然,后者的目标定位是较恰当的。因此,在实现课程标准时,要深刻领会其实质,要进行系统科学地计划,在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时,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课程的所有目标都当成课时目标来确立,势必出现课堂教学重形式而缺实效。

  二、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越俎代庖,代为探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进行数学计算。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俨然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学生只是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计算数据的工具。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应遵循怎样的规律?随后在课堂上边讲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把蜡烛移到焦点之内、焦点之外与两倍焦距之间、两倍焦距之外、焦点和两倍焦距处,在每步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及时记下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和蜡烛到光屏的距离(像距)及所观察到的像的特征,最后教师让每一小组选派一人汇报实验结果并由此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每步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们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完成“探究”,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讲授探究”代替了学生探究。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问题。

  因此,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充。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三、活用教学方法防止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较适宜的方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各种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有其缺陷的地方,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等都是可变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和模式。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中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目前,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将在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其实,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方法也只是表面。当然,采用记忆性的讲授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也是不行的。如果采用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这固然好,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学大于教”,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过于疲惫,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这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应认识到探究仅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学习形式。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对问题的探究切莫“开放自由”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挖空心思地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处心积虑地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和多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对问题的探究,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甚至无所顾忌地“迁移”和“延伸”。如在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中,有关稀有金属的优良特性,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试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金”为何比其他金属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回答金的光泽好,有的回答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用于加工成各种饰品,有的回答金稀有,物以稀为贵,有的同学甚至向政治、历史等文化领域无所顾忌地迁移和延伸,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就是没有抓住重点,问题中明确指出从金的化学性质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但教师应适时加以纠正,如果一味的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就会出现答非所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也顾此失彼,抓不住学习重点,造成了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对问题探究的过度“开放性”还体现在对问题或情景的设计过于开放、漫无边际,结果是冲淡了探究的过程和意义。如在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七节探究“盒子里面有什么”的活动中,教师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同学们,在你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盒子,请大家在不许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猜一猜里面可能放着什么?”学生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可能是梨子、有的说可能是石块、有的说可能是一块糖果……对问题没作任何限制,对探究方法没作任何提示,就让学生随意的猜想,这样的猜想还有意义吗?换一种提问方式,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如“同学们,在你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盒子,盒子里可能放着苹果、橘子、乒乓球、玻璃球、小木块、铁块等,请大家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通过摇、掂、闻等各种方法来猜一猜盒子里究竟放着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摇确定盒子里物体的形状,通过掂比较物体的轻重,再通过闻、移动时发出的声音、用磁体吸引等方法进一步确定盒子中的物体。如此设问和探究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探究的过程,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或情景时,切不可过于开放自主,要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限制,做一些必要的引导和提示,以利于学生有目的性的思考和活动,一味地放开,只会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漫无目标,抓不住重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去探究,并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

  五、实现有效教学时要避免短期效应而应注重长期效果

  对于科学的教学来说,有些内容是通过课时教学能够实现的,并能马上测量的,是教学的短期效应,有些内容需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逐步形成的,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一个长期效果。在教学中只追求可测量的短期效应,而忽视不可测量的长期效果的教学来片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事与愿违的。如某位老师在教化学方程式时,叫学生去背和记。由于初中科学中刚开始涉及化学方程式时,数量不多,学生基本能记住,课时教学效果确实很好。学生也取得了成功的喜悦,把背和记就当成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法宝。当以后的学习,特别是高中和大学,化学反应方程式不计其数,背和记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学生就困惑了,这样的教学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一开始在教化学方程式时,就教基本的方法和原理,可能从课时完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角度来看,短期效果可能不好,且费时。但掌握了它的方法和原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它的长期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短期效应,更应注意长期效果,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尽管长期效果的教学在近期不如短期效应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将教学是为人的终身发展的本质予以否定,这样的教学不管课时教学的效果如何好,也将是无效的教学。

上一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对...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