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考地理探究问题引导式专题复习课型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3:49阅读:
字号:|

  探究问题引导式专题复习课型

  案例探究-问题引导式专题复习课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构建的一种新课型,在高三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引入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并把人文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载体--案例,作为探究的主要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呈现案例,创设情境、问题引领、微观探究、注重学法、强调思维、建构知识、迁移应用等基本环节构建出专题复习所需要的高效新课型。

  今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高一年级实施,在过去的两年中笔者参加了国家与省级新课程的培训,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确实为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思想、新角度与新做法,所以一直在进行这样的尝试,那就是在高三年级,在使用现行教材的情况下,应用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些新理念,是不是可以提升高三复习阶段的地理教学效果与效率,提高高考成绩。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努力构建了一种针对高三第二轮高效复习的新课型,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而且取得了良好的高考成绩,所以,笔者感到只要能够真正领会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核心价值,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加以选择应用,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以《农业区位与农业发展》课题作为课型案例来进行论述。

  一、 选择案例探究-问题引导式课型的背景。

  新课程更加倡导有个性的教学,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会产生一种能够用恰当的方法解析不同知识的教育技能风格与特色,从而使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产生一种教学构想,这种构想不仅在一节课中体现出来,而且会是在一类教学内容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笔者认为这就是课型,从层次上说比教学模式要小,但却比一节课更加概括,层次更高。下面笔者具体来谈选择和构建案例探究-问题引导式课型的背景。

  1、专题复习的客观要求。高三专题复习的重要任务是将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灵活、思维更准确、迁移能力更强,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思维的综合提升。

  2、选择案例探究的目的。案例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择案例作为学习的载体体现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应用案例探究更有助于理解和解决高考中的开放性的问题。对案例的研究方式是案例能否起到教育效益的关键,应用探究性学习研究案例的最大效益,在于学生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只有建构于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才是基础的知识,才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

  3、选择问题引导的效益。经典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时间比较长,环节比较多,但是本专题内容多,时间有限,需要通过设计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探究活动进行引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探究的效率。

  二、课型设计的指导思想与设计过程:

  (一) 课型设计的指导思想。

  选择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由本节课题的学科知识特点与学科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应该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教学的差异在于在为达到三维教学目标,面对不同的学生状况,我们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出问题,用什么方式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效益的关键在于:我们提出问题方式与问题本身的优劣,以及研究和解决问题所采用方式的差异,也就是选择的不同课型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正确观念的形成,科学方法的掌握,也就影响了教学目标达成的效益。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是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本节课是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的一节专题复习课,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农业的区位因素的要求是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而且从2004年江苏省高考试题的最后一题来看,即:结合相应文字资料,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方面简要评价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来看,在于不仅要掌握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更是落实在考察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应用基础知识来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上。在过程与方法上,本课题具有开放性,高考的考察中也往往以开放性的方式来命题,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广阔,对各种关于农业的信息要能够搜集与处理,在方法上更是注重评价的思维方法。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所以,针对高考与新课程的要求,本节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情况,提出了农业区位与农业发展的课题,对教材进行了扩展与提升,更符合时代的特点和地理学科的前沿发展。而且在如此广泛的知识背景下,需要我们用探究式课型,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方法与技能,又能够将知识应用起来,同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三维目标、达到高考要求、突出学科特点与独特的育人价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采用本课型,具体的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目标: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农业 区位与农业发展的概念,并能够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对某地区农业发展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能够进行农业区位的正确选择。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有关农业的典型案例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分析、对比、评价、建议、选择的方法,注重过程性思维,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区域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有用性,理解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

  (二) 课型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是四个:什么是农业区位?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农业发展?农业发展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是什么?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并为农业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有助于科学决策。

  (三) 课型设计的条件--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高三的第二轮复习,学生已经对相应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未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住影响农业的条件,并深刻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所以,本节课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相关知识解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

  三、课型设计案例-农业区位与农业发展

  (一)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运用案例探究---问题引导式课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以一个案例作为载体,多个问题作为目标引领来进行探究活动,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能力要求高,所以探究的过程的核心在于微观探究,具体过程包括:A、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四种方式: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有关现象进行思考,提出问题;2、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启发下提出问题;3、教师直接提出问题;4、学生直接提出问题,属于灵感类问题。"问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问题具有层次性,问题提出的方式也应该具有多样性。B、探究问题,本节课力求让学生体验到类似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微观而且简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农业区位与农业发展

  引言:当前,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是调整农村区域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就业结构。

  案例探究: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对比研究

  材料一:美国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转变

  早期的美国农业是以多种农产品生产共存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由原来分散的、按自己的需要确定种植或饲养农畜产品,逐渐转向以生产某一种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区域专业化和农场经营的专业化,出现了各种农业带,进入生产一种农产品为主的阶段。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大市场的形成,美国逐渐成为世界农产品的区域生产基地。

  材料二:美国主要农业带

  材料三: 浙江农民北上种粮

  2003年国家正式启动了"振兴东北"的100个项目。浙江省农民纷纷到东北建粮仓,北上种粮、省内销售已成为浙江省粮食生产的一个特点。

  材料四:中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商品粮基地(图略)

  材料五:美国某城市郊区农业的布局(图略)

  探究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分析和评价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条件。

  2、在分析与评价过程中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要注意什么?

  3、请从本案例中提炼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4、如何从本案例中理解农业发展的内涵?

  5、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影响农业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如何从本案例来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时空演变?

  7、如何从世界农业的发展背景下理解中国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地域结构调整?

  8、在美国某城市的A、B、C地区布局乳牛业、花卉、小麦种植,应如何布局?

  9、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我们在思维上要注意什么?

  10、我国加入WTO,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较,三江平原的粮食生产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11、振兴东北农业,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可以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中借鉴什么?

  12、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应该注意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四、课型构建与实施的反思:

  (一)适合本课型的教学内容。

  从对探究式课型的教育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对于两类教学内容比较适合案例探究与问题引导的课型。

  1、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探讨人文地理中的开放性问题。教材的呈现与高考能力的要求之间有比较大的空间,需要学生建构属于自我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有效应用的问题。

  (二)本课型实施的一些原则。

  1、提炼主题。探究的主题应更加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与高考考察的要求。

  2、概念分层。对需要探究的主题,需要提炼出最重要与最基础的概念,并选择适合探究的概念进行探究。尤其要对学生的前概念深入了解。

  3、优化环节。探究是一系列环节构成的,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将探究的环节加以细化和优化,将最具效果、最符合学科特点的环节加以放大,使目标的达成更加快捷。例如提出假设,要让学生大胆说,从中暴露出学生思维中的偏差,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4、载体恰当。探究的过程需要对象,也需要合适的载体,应用案例或者地理现象均是很好的探究载体。

  5、问题多样。问题的产生需要多种途径,有教师依据内容探究需要而进行的设计,也有学生自然产生的问题,都是推动探究深入进入的动力,需要教师敏锐的加以对待。

  (三)本课型的典型实施流程:创设情境、明确探究方向、提出预测与假设、组织探究、寻找证据、证明结论、交流观点、完善观点、应用结论,产生新问题。主要理论依据是美国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四)本课型的特点在于开放性与探究性:本课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开发出足够进行探究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并且每个人都能够在探究中获得发展,学有所获。

上一篇: 高考地理容易失分的六种原因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