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 -> 正文

试论网络时代的德育创新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8:28阅读:
字号:|

  试论网络时代的德育创新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屉的当今社会,德育工作领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属。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在理代条件下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生产力,既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更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如何适应网络传播的方式,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去创新德育机制,则成为德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特征等信息交流及反馈的过程。而今,网络已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日益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这无疑给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德育工作的矛盾更为突出。

  1、窖体的主体观与对象的客体化之间的矛盾弱化7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充分调动德育对象的积极性,使其主体化.变“他幛”为“自律”,一直是德育追求的境界。而传统德育模式的说教方式使对象彻底沦为教育的客体.“他律”已不易实现,“自律”更无法企及。网络的发展加剐了这一矛盾,受教育者很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教育者。他们能在网上接收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借鉴信息,井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兴奋剂”,但这些信息是包容兼蓄、良莠不齐的。这种放纵自流的自我教育往往因缺乏引导而陷入另一极端,传统德育的调控能力显然已鞭长莫及。

  2、德育的社会化与管理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冲击了学校德育的导向作用。网络的发展把人们带人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可突破时空的局限,涉猎社会乃至世界上的各种思潮和观点。这无形中诉掉了学校与外部世界的围墙,提升了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爽出了德育的开放性。相形之下,传统的以“禁”和“堵”为主的德育管理加剧了青少年的好奇与逆反,当两者之间的矛盾渐深,他们的抵触思想和违规行为渐多,进而冲击了德育工作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导向作用。

  3、德育的个性化与教育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削弱了学校德育的育人功能。德育工作从本质上说应建立在个体的心理可接曼性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愉悦接受,促成个体境界的不断完善。这与网络杜会张杨个性的特点是相符的。当前的学校德育虽然进行大面积灌输与强化,但因缺乏认同基础而与青少年的个性发展相去甚远。加之德育方式的呆板单一,更使教育者一厢情愿,导致德育的针对性不强,井引发一系列副作用。这样,网络社会所唤醒的人本精神与单一的教育形式之间的矛盾撞盖了思想问题的真实性,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育人功能。

  “数字化生存”方式是网络社会最为显着的特怔,这种方式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为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且将呈现出自主、开放、多元等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从而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的全面发履。然而,鱼龙混杂的网络情境必然导致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的多面性,这对个性品质尚未成热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激烈的震荡,使他们的品德心理在知、

  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上呈现出斩的特点。

  1、品德认知:开阔与偏激。网络社会是一个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系统,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拓展了青少年的道德视野,使其品德认知领域更为开阔.也为其品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素材。但网络信息的不断变动又使他们在心理上体验到强烈的轻易性和瞬间性,知识的真理性受到怀疑,历史感也随之消失.过去与将来似乎都变得不再重要,只有今天是唯一可把握的,这常导致青少年道德认同的偏颇。又因他们思想开放、头脑敏锐.但又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能力,更易产生偏激的看法,如:产生“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消极思想和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的现象。

  2、品德情感:丰富和冷漠。青少年的情感世界极为敏感和活跃,但情绪不甚稳定,总是处于一种跌宕起伏的状态之中,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冲突。他们曼好奇心、求知欲、展示创造性等因素的驱动,住往能在网络条件下实现一些在物理空间难以

  实现的想法,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然而,虚拟的网络社会使得活生生的情感世界遇到了终端背后,沟通的双方显然难以感受到对方的反应及其现实利益,往往又走向了冷漠的极端。

  3、晶德意志:磨砺和放纵。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正义、美善、邪恶与丑陋死斥其间.吸纳什么、认同什么全都有赖于青少年的意志选择。一方面,独立意识和理性批判能力日趋成熟的青少年不再被单一的信息和权威的意志牵着鼻子走,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方便,使他们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也可做深入地探讨和反思,为青少年自主的意志抉择提供了良好的磨砺机会,在信息的冲击和”洗礼”中坚定其品德意志。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和符号化的特征及其难于监控的环境往往使各种法律道德难以收效,再加上网络中又充满许多”诱惑”和“陷阱”,使得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和无政府主义泛滥,青少年极易

  动摇意志立场走向品德放纵。

  4、品德行为:自主和异化。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愿受人摆布,有着强烈的自主行为的愿望。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情境上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每个人都能成为自主行

  为的主人,摆脱了“受教育者”从未真正被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的境地,极大地满足了他们自主行为的期望。然而,由于网络中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所导致的模糊使其行为难于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和适用,常出现个人主义压过集体主义,自由胜过纪律的倾向。常常导致青少年品德行为的异化。如:过分依赖信息而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导致人际关系异化;对数字的疯狂酷爱导致行为数字化;甚至出现网络犯罪、传播色情信息、网络文化侵略和破坏国家安全等失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个体如果不懂价格选择、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放纵本我的欲念,偏离道德轨道。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教会选择并促其践行自律是重构德育机制和增强德育实蚊的关键。教会选择,即教会价值选择,在于教育青少年

  自主自由地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并引导他们自主适时地进出网络。践行自律,即在赋予青少年自觉选择意志和能力的基础上严以律己、知行统一。显而易见,教会选择是前提,践行自律是根本,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品德心理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均衡发展,以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

  1、转变体育观念,拓展德育时空。

  个体能否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是德育实效性的表征,其关健在于他们的主动参与。这在祟尚个性的网络时代尤为重要。要形成青少年所信任并能吸引他们的德育模式,就必须转变德育观念、拓展德育时空。

  德育工作者应树立四大意识:①网络意识。信息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资源,德育工作者必须基于网络技术,善于获得和利用网络倌息,合理有效地实施网络教育。②全球意识。网络时代时空的接近要求德育工作者能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

  野,来审视东西文化的交融,用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原则来影响学生。①安全意识。网络缩短国家间的距离,但不能改变意识形态的差别.德育工作者应有国家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提高意识形态的攻防能力。④角色意识。网络社会对德育工作者的期待不仅是强势说教者,更应集导师、心理医师和人际关系艺术师为一身,方能重构以人为本的德育关系,

  德育工作观念应实现四大转变:①从一元单向式德育转向多元互动式德育,以适应开放性的网络社会,让学生在信息激蔼中学会选择。②从认知他律式德育转向践行自律式德育,以适应个体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的网络社会,使强制规范、知行脱节的德育成为自觉悦纳、知行统一的德育。③从灌输接受式德育转向批判选择式德育,自上而下的灌输势必产生顺应接受的个性,要培养自我保护的生存能力。就要有培养反省和批判精神的德育漠式。①从空洞拔高式德育转向求实基础式德育,德育的基础是道德教育而不是盲目拔高的空洞教育,网络社会的生存挑战要求切合现实的基础道德教育,

  2、整合德育内容,增强主流导向。

  教会选择和践行自律绝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引导青少年在对各种社会价值现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品德现状,自主合理的选择自己所应确立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的道德觇范,并具体落实到品德行为上。这实际上在于要求提升青少年的基本品德素养。因此,整合德育内容形成强势主流便成为重要的议题。据此,我们必须加强“四大教育”。

  ①加强文化教育。个体的文化素养与其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生活及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影响着青少年的视野、情趣、意志力和自控力,加强文化教育对优化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生活及行为方式,对促进他们利用现代技术,自觉学习人类的优秀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①加强道德教育。意志坚强的人能自觉克服各种不良信息,也能坚持正确的网络道德,加强道德教育对坚定青少年的道德意志,防止网上火范现象具有特别的意义。

  ③加强法制教育。在毫无监控的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极易出现越轨行为,加强法制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守法水平,对于控制、调整和矫汇他们的网上行为具有特殊的意义,

  ①加强政泊教育。网络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争更为直接.面对良莠难分的各种政治信息,若没有正确的政治信念便会在激烈的对抗中迷失方向,而加强政治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网络生存条件下的政治觉悟和分辨能力。

  不难看出,这“四人教育”是逐层递进、渐次达成的有机整体。文化教育是前提.道德与法制教育是基础,政治教育是关键。它们有机地渗透于青少年良好品德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之中 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强化这“四大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提高他们的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

  3、规范网络环境,构建支持系统。

  德育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才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一要求在网络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净

  化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社会德育工作的支持系统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①建立青少午德育网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辐射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我国还没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网络体系,制作、传播主流文化的网站也屈指可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我们的声音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要》规定: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所以,我们应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上宣传体系,迅速,输送社会主义公民道搏教育的信息资源,主动迎战各种不良信息。

  ②运用技术手段构筑信息防线,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当前,我国在网络宣传导向的把握上基本处于守势,借助技术手段构筑信息防线、净化网络环境应是首要的任务。一方面,在国内网和国外网的界面上建立“信息海关”,使所有的内外连接都要强制地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堵塞“有害数据”的进入通道;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国内网的微观监管,设立“网络警察”,规范网络行为井惩治网络犯罪。

  ②进一步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健全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是,相对迅IC发展的互联网和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仍显滞

  后,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法律保护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快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特别是青少年和网络的专项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切实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①家庭应加强孩子面对网络世界的指导工作,增强孩子对网络的认识水平和网上防范意识。首先.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的正负面影响;其次.家长应尽力熟悉网络拄术,帮助孩子识别网络欺诈行为,增强防范意

  识;再次,家长应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明确其上网目的,培养孩子获得信息的“主题意识”和“预测能力”,帮助他们解决上网与学习的关系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