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正文

跳箱对于学生初学背越式跳高的作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2 12:12:59阅读:
字号:|

  跳箱对于学生初学背越式跳高的作用

  内容摘要:利用跳箱让队员感受背弓动作肌肉用力,体会助跑雨转体的衔接动作,让队员克服“惧高症”,增强学生的高度空间知觉

  关键词:背弓、肌肉用力、助跑与转体、积极压肩、高度空间知觉

  众所周知,一个学校运动代表队水平的高低,它是衡量这个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好坏的重要标准。目前,各乡村中小学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都竞相采用背越式进行训练。然而,由于背越式技术性较强,对运动员各方面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再由于少数体育教师又不能以身示范或示范动作不好,因而现今乡村中小学跳高水平普遍都低,这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了。对于培训背越式跳高,我想说:好的“背弓”是跳高成功的一半。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这些生理不成熟、心理不稳定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要尽快掌握“背弓”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若要使他们很好地掌握“背越式”跳高,更要花费一番心思。

  一、 利用跳箱让队员感受“背弓”动作肌肉用力

  对于初学者来说,背越式跳高使是一种新鲜事物,队员有兴趣但不容易学。在这一整套动作中,背弓是关键又是难点。多数学生做不出背弓,原因主要是脑子里没有背弓的形象,还没有形成背弓肌肉用力的动力定型。因此队员起跳后不知所措,跳完后对自己所跳的动作没有一点印象。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的作法是利用跳箱加强学生的背弓肌肉用力定型。

  具体做法如下:先让学生在体操垫子上做“人桥”,反复多次。然后让其背靠横向的跳箱站好,要求其身体慢慢后仰,直至腰部抵住跳箱,反复多次,接下来,可让学生腰部躺在跳箱上,教师在一旁帮气造成空中“背弓”的样式,并让其躺在上面想象“背弓”造型数秒钟。同时,让学生相互观摩。反复多次,至学生数自己脑子中已经有较为清晰地“背弓”形象为止。

  二、 利用跳箱让队员体会助跑与转体的衔接要领

  在背越式跳高的一整套动作中,弧线助跑也是个重点,对起跳高度起着决定作用。但助跑如果不能与起跳很好地衔接,再好的助跑也是枉然,尤其是对于初学背越式跳高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助跑速度太快就相对加大了学生起跳的难度,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从助跑结束进入起跳这一短暂过程更是重中之重。学生不能领会这个衔接动作的要领,则势必使全套动作脱节。因此,我们切忌让学生把原地动作训练成定式后才开始助跑起跳。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让学生在跳箱前侧向站立,上一步转身单腿起跳,起跳腿不离地,手上举,反复多次;接上一个动作,要求学生压肩后倒,至腰背部抵住跳箱成“背弓”,反复多次;接上一个动作,当学生腰背部靠上跳箱的瞬间,学生借惯性成背弓,紧接着举腿做后滚翻,反复多次。然后,助跑由上面的一步,变三步、五步、七步、直至正常的助跑距离,并重复上述练习。

  三、 利用跳箱让队员克服“惧高症”

  这里所说的“惧高症”,并非指我们平时意义那种害怕高度的心理疾病,.而是指队员过杆时悬在空中那瞬间不敢积极压肩,怕肩背先着垫子时扭伤脖子。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多示范,并多鼓励少指责,并善于调剂学生的心态。除此以外,我在某部电影中的片断中得到启发,那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当事人去无意识地尝试一次,从而建立起当事人的信心。这样我又一次很好地利用了跳箱这个简单实用的器械。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让学生站在较低的跳箱上背向海绵垫(海绵垫较高),要求其压肩后倒,反复数次;接着让其稍稍跳起压肩后倒,并甩腿后翻,反复多次;然后增加高度,记学生完成上面两个动作地练习,并反复多次;之后让有惧高症的学生仍站上跳箱背向海绵垫,要求其闭目压肩后倒;紧接着让他重复做上个动作,在他闭目时,教师秘密地将海绵垫的高度降低,当他完成动作时,他就无意识地体会到了落差大一点并不可怕,这样自然增强了胆小学生的自信心。

  四、 利用跳箱高度的升降增强学生的高度空间知觉

  跳高这一运动中,人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好的空间知觉可以在起跳前增强学生信心;在过杆时能很好的感知自己的身体位置,从而有利于把握好空中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能力的培养当然是很有难度的。但本人通过实践,发现利用跳箱高度的升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具体做法如下:将横杆设置在一个适当高度,人站在跳箱上,起跳过杆,反复多次;之后让其闭目,并重复上述动作;接着降低高度并仿照上一个操作多次;然后上升横杆高度(超过第一次横杆高度),仍按上面的方法进行操作,并反复多次。

  总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便可让中小学生尽快地初步学会背越式跳高地动作。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看似平常的一些器材,比如本文中提到的跳箱,它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少有益的辅助作用。

上一篇: 谈青少年是非心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