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正文

学校课程特色与创建特色学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2 12:13:10阅读:
字号:|

  学校课程特色与创建特色学校

  【内容摘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创建特色学校必须落实和体现到课程改革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深厚的特色积淀,分析、聚焦学校已有优势,提升、扩展为学校课程特色,建设一系列由学校自主开发、能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实现传统优势与特色育人相契合的主要途径。学校通过对《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展开了“让课程特色成为特色学校的品牌”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传统项目 特色课程 学校特色

  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特色学校发展建设是教育发展从数量的发展转变为质量提高的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策略,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可以通过挖掘本校现有的各种潜力和优势,形成独特而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潜能的需要。因此,创建特色学校品牌,必须寻找课程建设特色的突破,这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以来,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主体扩大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学校改变了原来对课程的机械接受、被动执行的角色定位,拥有根据三级课程体制下所享有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权限,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解决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学校和学生的自主发展问题提供了机遇,学校将课程特色建设作为创建特色学校首先考虑和选择的路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重新审视百年老校的文化积淀,提炼和确定“传承文化、探索真知、培育新人”的办学理念,2006年1月,学校申报并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创建特色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2008年改为《超越性课程建设特色理论与实践探讨》)的子课题《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研究》,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加快将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成为学校课程特色,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课程成绩评定上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和动手能力及创新性、管理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力求改变当前“千校一面”的办学局面,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一、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特色

  1.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学校依据学校课程建设的流程,制定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经验推广等一系列制度,来规范课题研究,预期实现以下目标: ①课程结构方面,体现多样性。所开发的的课程可以是学科类,也可以是活动类;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②课程内容方面,体现可选择性。精选联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知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可以选择的课程内容;③课程实施方面,体现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生实行走班制,甚至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创新和专题研究,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④课程评价方面,体现发展性。根据目标多远、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实行学分管理;⑤课程体系方面,体现整体性。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使得不同学科、内容的校本课程之间相互配合,有效发挥整体效能。

  2.课题研究的地域特色和格致特色

  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注重校本课程建设的地域特色与格致特色,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⑴关于传统项目。利用我校特有的“四大传统优势项目”——交响乐团、乒乓球运动、天文观测和英语口语,从特有的、浓郁的文化底蕴中,找到了特色与育人的契合点,将传统项目继续发扬光大。

  ⑵关于创新作品。近几年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家级、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作品,将优势项目“创新作品”提升为学校课程。

  ⑶关于地方资源。利用学校独特的区域特征,充分挖掘地域的教育功能,形成地域特色的学校课程。

  ⑷关于课程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和传统优势项目,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发挥,将“传统项目”、“创新作品”和“地方资源”融入到“课程特色”建设中,开拓校本课程的空间,形成“课程特色”。

  ⑸关于特色学校。让“特色”成为“课程特色”,有“课程特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彰显出被社会所公认的、优于其它学校的、独到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风格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特色,是我校在秉承百年传统的基础上展示独特个性、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体现。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和成果内容

  1.第一阶段主要开发基础性、地方性、常识性和发展性课程(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

  本课题研究伊始,学校充分利用高中新课程全面启动的契机,课程开发立足于校情、生情,主要在基础性课程、地方性课程、常识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方面。(1)基础性课程。如数学组《用几何画板学数学》、地理组《走进热点地区》、物理组《物理学史》、英语组《流利英语口语》等;(2)地方性课程。如语文组《福州方言集萃》和历史组《福州民俗史》等,特别是集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美术等多学科整合实验的校本课程《于山文化》,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环境与资源》,历史学科的《古建筑欣赏》、《历史与传统》,政治学科的《变迁与开发》,英语学科的《英语小导游》和语文学科的《游历与写作》等,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综合研究的能力;(3)常识性课程。如物理组《物理学与现代家庭生活》、化学组《生活中的化学》、政治组《投资理财小常识》、地理组《生活与地理》、信息技术组《摄影入门》和《网页制作》、通用技术组《电子制作和小家电维修保养》等;(4)发展性课程。针对创新、研究能力培养的《创新思维与研究方法》、《天文观测与研究》和《智能机器人制作》等。这些课程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说明我校课程体系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以学生综合素质为重,以个别化为发端、以个性化为归宿的多元化特点。

  为了巩固这一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学校于2007年4月10日—12日举办了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研究”为主题的市级教学公开周,推出10节校本选修课,其中有《福州方言拾粹——福州熟语》、《关注闽江口湿地》、《走进三坊七巷》、《解密你的注意力》和《投资理财小知识》等,展示了一批延续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

  2005年3月,学校编印校本课程系列丛书Ⅰ——《于山文化》,之后,学校于2007年3月又编印了校本课程系列丛书Ⅱ——《生活?社会?科学》,前者是较早开发的多学科整合实验校本课程教材,后者是一本高中新课程启动后开发的集20多门校本课程的“课程纲要”汇编,反映了这一阶段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促进了课程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现象观察和实验活动,或是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涵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2007年8月,学校认真总结《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成果,编辑《与高中新课程同行——获准立项教科研课题研究成果集Ⅰ》和《公开课教学集萃——校本教研系列丛书Ⅰ》,汇编了课题的研究报告、论文、案例和课例,总结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部署了下一阶段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主要将学校传统优势项目提升为特色课程(从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

  在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第二阶段研究更突出“学校课程特色”的主题,致力将学校传统特色项目的优势项目提升为课程特色。围绕这个目标,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深厚的特色积淀,锁定“四大传统优势项目”——交响乐团、乒乓球运动、天文观测和英语口语,并系统总结了校本课程中学校传统优势项目开发、实验的成果,编印了五册校本课程教材(试行本):黄振铭老师和雷燊老师合作编写的《管弦乐器知识和乐队训练》、廖德和老师的《天文观测》、林泽中老师的《乒乓球技术》、江信龙老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和林慧琴老师主编的《英语报刊阅读》。

  2009年3月30日至4月3日,学校召开了以“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研究”为主题的市级教学公开周,推出教师自主开发的传统优势项目的校本选修课程,如《管弦乐曲<红旗颂>序曲》、《天文观测的实际操作——模拟星空观测》、《乒乓球》、《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跳出定势与生疑提问》等共7节校本选修课。此次公开周向全市展示了格致中学在建设“特色学校”道路上迈出的从“传统优势项目”上升为“特色课程”的重要一步。

  校团委也开始了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化的研究,建立起学科类、科学类、艺术类和综合类学生社团,目前我校学生社团有13个,新的社团还在随着同学们的兴趣而增加,通过“学生社团校本课程化”的实施,基本解决了社团缺少指导教师和时间、地点等困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活动,活动更具有目标性。2009年动漫社、跆拳道社、于山文社、天文社等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有15人次在活动中获得各奖项。

  3.第三阶段是课题研究的结题验收阶段(2009年10月至今)

  2009年12月21日至25日,学校继续召开了以“学校课程建设特色”为研究课题的市级教学公开周活动,此次开设的课程均为我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涉及到语文、数学、化学、通用技术、政治、英语、生物和物理八个学科,继续巩固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010年1月,课题组收到全校各教研组和老师们成果达55件,形式有学科教研组申报参与的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校本课程纲要、课例、论文、课件、网页等,涉及面广,在课程选择、课程拓展和改编等开发方式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深化。3月,学校编印了《为构建课程特色导航,为创办特色学校奠基——获准立项教科研课题研究成果集6》,汇编了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案例等,还编印了校本教研系列丛书Ⅱ《校本课程优秀课例集》和《校本课程纲要集》。

  为了展示有格致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和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实验成果,搭建校际教科研交流平台,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我校准备邀请总课题负责人率课题评估检查验收组莅校开展结题验收,并邀请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市区高中学校校长莅校参加活动,总结、交流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活动期间,专家将介绍总课题研究情况,并对子课题《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研究》作点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和体会

  1.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与研究能力得到发展。

  教师始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人物和主导力量,几乎所有学科教研组和各组中85%的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来。行动研究方式,使教师有了“问题”意识,养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带来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的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反思、不断构弃,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近三年学校老师在市级以上获奖论文共65篇,其中涉及校本课程的共十七篇;而且撰写了60门校本课程的《课程纲要》、48篇课例、45篇论文、16篇案例和11篇研究报告。

  2.学生综合素质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提高。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等因素,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而且教学过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为学生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学习创造了条件。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日益完善的同时,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项目多、获奖等第高,此外在各省、市级的学科竞赛和体艺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正逐年提升。

  3.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凸现。

  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发展,课程是一所学校特色的基础与保障,任何学校特色的创设和创建都要有课程为支撑。如学校正是利用特有的“四大传统优势项目”——交响乐团、乒乓球运动、天文观测和英语口语等,从特有的、浓郁的文化底蕴中,找到了特色与育人的契合点,初步完成了将“特色项目”这种浅层、表象的实践活动融入到“课程特色”建设,让“特色”成为“课程特色”,有“课程特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为我校秉承百年传统,探索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积累了经验。

  4.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亮点”频显。

  构建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与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开展同步,课程内容上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课程设置上体现多样化、可选择性,教学活动设计上突出学生体验性、参与性、探究性和互动性,彰显出学校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为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注入了动力与活力,成为我校新课程实验的“亮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校在建设特色课程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如何坚持实验,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课程开发的质量和课程管理的水平,探索、实践个性化的办学路子,不断丰富学校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深化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为社会所认可,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今后,一是要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管理,既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类课程资源的管理,也包括已形成的各项课程研究成果的管理;二是要做好学校课程的绩效评估,总结、表彰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各门校本课程纲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修订存在的问题;三是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选择整合各门校本课程内容,不断充实、调整,使校本课程更加完善。最后,通过我校的“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课题研究,展开了“让课程特色成为特色学校的品牌”的探索,打造出有格致办学特色的品质教育。

上一篇: 学校自主性和学校能力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