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教育的历史形态演变
再论教育的历史形态演变
【摘 要】教育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作用于人。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对人体感官的开发不同。依据教育与感官比率的关系,我们把教育分为口语教育、文字教育、全面教育三种历史形态。人体感官在教育中的均衡利用与全面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口语教育 文字教育 全面教育
我们从社会个体出发,依据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与人体感官比率的关系,把教育分为口语教育、文字教育、全面教育三种历史形态。这有别于以往的分类方法,它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利用和发展。
一、教育与人体感官的关系
教育传承人类文化,是一种社会传播现象,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落在“人”身上。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要作用于人。那么,教育通过何种途径来作用于人呢?不论是其承载的内容——文化,还是其传授工具——媒介,最终都得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才能作用于人。同时,教育成果的体现——人的所知所行又都得通过人体感官来显现。由此可见,教育与人密不可分,而人体感官成为教育作用于自然人的着力点。
与此同时,教育又反过来影响人体感官的开发与利用,影响感官间的比率。毕竟,教育可以作用于“眼”,也可以作用于“耳”等,对何种感官施力取决于不同时期教育的无意识选择。当然,所谓的无意识选择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当教育全面深入人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时,人体感官一齐上阵、得到全面发展,感官比率趋于和谐。当教育向人体某一感官倾倒时,强化一种感官而由此弱化了其他感官,造成感官失调,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也就带来社会的某种失衡。
二、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
依据教育与人体感官比率的关系,借鉴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我们把人类的教育划分为三种历史形态:口语教育、文字教育、全面教育。口语教育是指文字未发明前的原始教育。文字教育是指从文字诞生到印刷文明到现代社会视觉垄断被打破前感官分离的教育形态。全面教育是指追求教育各要素包括人体感官全面发展的当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的理想教育。这种分类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学历史分类方法,它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利用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教育史即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发展历史。
口语教育时期,环境的恶劣促使原始祖先们群体而居、共同劳作。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社会成员适应这种群体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要,成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教育对每个人来说,机会都是均等的,因而教育也是普及的。这种教育完全是为了适应生活与生产需求而产生的,教育完全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属于典型的开放式社会教育。但它还没有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出现,没有从生产、政治、宗教、艺术活动等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人们以口语传播教育为主,各种感官在这种教育中可以同时受到刺激,均衡发展。整个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需要人集合人体所有器官来发挥作用。人借着这种感官的平衡适应环境,因而获得了人在当时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字教育开始后,教育从劳动中、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形式。学校教育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从内容与方法上逐渐远离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形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特征。这是体脑分离的一种形式,在阶级对立的情况下,体现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对立。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服从和服务于一定阶级利益的要求。而个体接受教育大多因为“学而优则仕”,认为“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精英教育取代了氏族群体的普及教育。
群体生产的解体、阶级的教育特权、学校的产生使得教育与生活脱节,尤其是文字和印刷的推广使用,使教育专注于印刷知识,各器官无须全部发挥作用。原始人用来适应环境的自身感官比率的平衡被打破,当文字呈控制性势态时,就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感官比率,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受其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出现和印刷媒介的诞生扩展、加强了视觉的作用。文字和印刷媒介把复杂的现实生活用语言符号表现出来,并一行一行地印在纸上,迫使人们用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推理方法来组织视觉经验,无法立体地、复合地认识客观事物并进行思考。从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感觉,它推动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
全面教育时期,社会空前繁荣,全球化再度使人相互依存,人类社会回归到群体生产形态,并再次面临生存环境的挑战。尤其使互联网的横空出世,新旧传播媒体的整合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个人的信息空间不断延伸,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的教育传播活动表现出分众化、随意性、离散性、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这一切大大冲击了传统的精英教育,向人们提出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需要,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所长库玛斯在《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一书中所指出的:“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过于缓慢,由此而产生了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
同时,现代生产的客观趋势,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强调教育的开放性。生产劳动中的开放式教育要求人的全面参与,要求体脑重新结合,人体各器官须在生活实践教育中得以全面发展。人被放置在一个广泛的活生生的社会空间,需要人调动一切感官来应对外部环境。感官的均衡发展构成教育受力的均衡,成为全面教育的起点。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履行它传承作为“生活之各部门各方面的整一全体”的文化的任务。
三、结束语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的第一次分化——从口语教育到文字教育,尽管是当时社会的进步,但它引起与促使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而教育的第二次分化——从文字教育到全面教育的便正式回归,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趋势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人体各器官再度在生活实践教育中得以全面均衡发展。从口语教育人类感官的均衡发展,到文字教育的体脑分离、视觉突出,再到全面教育的体脑结合、感官和谐,人类教育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发展过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称赞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的“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可见,人类未来社会中民主、平等、博爱、普及教育等的实现,只不过是古代社会中这些原始因素的在高级形态上的复活。教育公平、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生活教育正是原始社会教育形态的高级模式。当教育使人体感官在社会生活中时刻发挥作用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成为一种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田中阳.大众传播学理论[M].岳麓书社,2002:127.
[2]王凌皓.中外教育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