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正文

走向合作:现代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2 12:13:27阅读:
字号:|

  走向合作:现代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

  摘 要:竞争与合作是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但过度竞争的学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偏离,组织结构的异化,组织文化的缺失和学校竞争的失范等负面效应。应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内涵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摒弃过度竞争意识,构建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框架,对学校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合作创新机制进行组织再造,制定基于合作的教育政策,建立学校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建立扁平化学校组织结构,优化学校领导的角色与行为,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竞争;合作;学校组织;学校发展

  竞争与合作是人类进步的两大动力,也是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争价值、竞争思维、竞争理念一直主导着社会组织的变革,竞争已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也成为日常话语和制定教育政策的选择方案。竞争冲击、消解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激发了教育活力、提高了教育效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行现代教育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以及进一步促进学校组织发展方面力所不能及,甚至由于过度竞争而造成了诸多问题。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内涵和相应的运行机制,重新认识竞争的边界,重新审视、反思教育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构建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框架,对于促进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竞争与合作: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

  竞争与合作的天平偏向哪方,体现了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进行组织发展运行机制设计的前提。

  (一)竞争

  竞争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稀缺资源进行争夺,竞争优胜劣汰的根本属性使它既是一种激励机制,又是一种淘汰机制。作为激励机制,它使胜利者在实现竞争目标的同时,获得需求的满足。作为淘汰机制,它使失败者在失去竞争目标的同时,不得不承受失败的代价。

  人类的竞争有三种形式,即生存性竞争、竞赛性竞争和合作性竞争。生存性竞争是竞争的初级状态,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外部利益;竞赛性竞争立足于组织内部,竞争的目的是实现对群体既得利益的合理分割;合作性竞争以提高群体的整体竞争能力为目的,通过个体间的联合、互助与合作以及与外部解除战略伙伴关系,尽可能多地将群体外部利益内部化。

  竞争导向的组织表现为竞争性的组织结构、竞争性的组织文化、竞争性的组织运行模式和竞争性的组织环境。竞争性的组织结构是指战胜对手的高度统一的集权性组织要素及其关系;竞争性组织文化是一种强调用竞争作为组织管理的主要方法和策略,鼓励内部成员之间进行经常性竞争的观念、思维、制度和活动方式;竞争性组织运行模式和竞争性的组织环境是指组织之间为实现各自的目的而争夺有限资源的状态。在竞争条件下,组织发展主要是一种量的增长。

  尽管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组织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竞争并不是万能的。一方面,竞争机制自我调节功能的盲目性、事后性和短期性等特征,常常导致竞争机制失灵,而竞争机制失灵的可能结果一是由竞争不足演化为过度竞争,甚至不正当竞争,过度竞争的结果必然是竞争组织“两败俱伤”,走向竞争动机与目标的反面。二是由竞争趋向集中,由集中趋向垄断,引发新一轮的竞争。另一方面,竞争也有着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传统竞争一直体现为一种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一方胜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失败,结果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大量的组织发展实践证明,那种以消灭竞争对手为目标的低层次做法不但不能给组织带来最大的成效,而且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作

  组织是诸多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独立于环境的整体,正是合作使组织获得一种共生机制和持续发展机制。只有竞争,没有合作,这个组织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解体。

  合作是组织产生的基础,也是组织发展的重要机制。第一,人类是群居合作性的动物,人类个体孱弱的躯体特征和生命过程中漫长的依赖期,决定了人类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中都不可能单纯依靠个体的力量或能力生存和发展。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二,人类的生存活动中总是要面临资源稀缺和匮乏的问题,而人类解决生存资源稀缺与匮乏的问题只能依靠合作而不能依靠竞争。第三,竞争必须以合作为基础和前提,盲目或过度的竞争却会破坏人类合作,从而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无论是为了生存或是发展,组织必须依赖和利用合作的力量。人类演进的历史也表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建立,其实质就是借助联合的力量,以合作的形式创造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空间。有关研究证实了合作型的工作关系对开放式管理、提高员工参与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组织内部来说,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和持续发展而不断进行学习的组织,在整个组织中充满着学习气氛,所有人员都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它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管理界的广泛重视,成为社会和组织再造生机、发挥创造性、增强竞争力以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组织外部来说,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战略联盟或称合作伙伴关系。这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和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战略联盟的性质是长期合作,是自发的、非强制性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原有组织管理的独立性,既可以不间断地从其他组织获取营养,又可以为伙伴组织做出贡献。

  二、竞争导向的学校组织

  在竞争理念的强化下,学校组织的发展目标、结构、文化等核心要素都明显带有竞争的色彩,竞争一度成为学校发展的价值导向和主要的运行机制。

  (一)竞争导向的学校组织发展特点

  1.学校发展目标的功利性

  竞争导向的学校组织发展目标是提高升学率,这有意或无意地排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过度竞争现象。教育目标功利化弱化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民主性受到损害。

  2.学校组织发展的封闭性

  学校相互间和学校内部的激烈竞争,造成了学校之间封闭、学校内部人与人之间的阻隔。一是学校与学校的封闭。重点学校之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大、中、小学之间,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二是学校内部组织之间的分离。如年级组之间、班级之间、学科组之间等合作与联系不够。三是学校内部人与人的封闭。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四是学校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对封闭。忽视了人际间的交互影响、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3.学校组织文化的同质性

  学校组织文化的同质性是指学校文化内容、方式及其产品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单一、课程内容的刻板、教学方法的僵化,使学校普遍缺乏个性。同质性越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往往就越低。

  (二)竞争导向的学校组织容易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

  竞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和现象。自然的、公平的竞争,可以增强学校内部的活力,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片面以竞争为导向造成的过度竞争的状态则是有害的。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盲目崇拜竞争的作用,视竞争为推动学校组织发展的万能手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组织发展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

  1.学校教育目标的偏离

  理想的教育目标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其各种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过度竞争往往会过分强化学校的选拔功能,忽视学校的文化传承及对人的发展功能,造成学校教育背离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代之以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绝对标准。

  2.学校组织结构的异化

  学校组织“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方式,有使其异化为竞争体系中的“行政组织”或“经济组织”的倾向,学校组织的目的变成了如何实施有效的控制。统一的培养规格、分割的课程体系、标准化的课程内容、精细化的评价手段,以及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均带有过强的行政色彩和功利因素,而学校组织自身的演进规律和文化本性相对弱化。3.学校组织文化的缺失

  学校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同创设的学习环境,是教学相长的文化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具有智慧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但竞争导向的学校组织倡导的是一种占有性、排他性和对抗性的文化。这种组织文化把教师看成是传递文化的工具,学生是接受文化的容器,忽略了文化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性,容易造成师生创新能力不足。

  4.学校竞争的失范

  学校间进行适当竞争,有益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缺乏一定的规则的竞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学校之间的差距过大,不均衡现象已经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由于学校资源配置的不公平,过度的竞争容易引发学校内部组织冲突和人际冲突。教师的职业倦怠、学生的厌学皆与过度竞争有关。

  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学校竞争的客观基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择校”现象突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使同类学校的竞争不在同一起点上,一方面助长了教育的寻租行为,另一方面不平等的竞争加剧了学校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经济竞争延伸到教育领域,并产生了扩散效应。文凭“符号”价值的强化、文凭的生产过程的弱化造成了教育竞争的异化和失范。

  从教育自身来看,过度竞争是学校组织异化的反映。过度竞争不仅是外部因素的反映,也是教育系统内部存在问题的产物。过度竞争的弊病不但源于教育本身的某些特性,也掺杂了某些人为的因素。如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重点班和普通班、优等生和差等生的划分,使教育差别超出了既有的界限,给学生、教师和学校造成了潜在的压力,从而大大强化了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

  三、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再造

  树立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观,并在其引领下进行制度和方法创新,实施学校组织再造,是进一步推动学校组织发展的关键。学校组织再造就是要构建学校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合作创新机制,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一)制定基于合作的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行动准则,它对学校组织发展和行动方案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以竞争为导向制定的教育政策对于提高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形势下,适度弱化竞争、强化合作将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目的。

  制定基于合作的教育政策对我们提出了反思以往教育政策的要求。第一,面向全体学校,而不是个别学校。教育政策具有引导性,适时制定促进校际合作的教育政策,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所在,相应的“择校”现象也会逐步解决。第二,面向团队,而不是个体。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基于合作的教育政策,将会促进学校组织整体发展,而通过竞争强调教师的差别,频繁运用个体奖励的办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地调动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但背离了实现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的目标。第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教育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一切按比例和名额划分的、基于竞争的、只能使少数学生受益的教育政策应该重新梳理,使教育政策导向回到面向全体学生上来。

  (二)建立学校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基于合作的学校与学校的关系应定位于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一个“生命”的系统,其目的在于创造共同价值,如同企业的战略联盟,其宗旨是不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划分势力范围,而是努力与竞争对手共同创造并分享一个更大的市场。构建学校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利于缩小校际差别,实现共同发展。基于合作的校际间战略伙伴关系应是在共同理念前提下开展的,双方对于学校组织发展的理念应基本一致,共享的理念是形成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关键。

  建立学校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应为合作的双方带来实际的利益,这是合作战略得以实施和成功的前提。利益的来源在于参与合作学校的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及核心能力的互补,合作伙伴之间通过共同开发所创造出的新的发展机会。而这种创新的契机在学校整个战略的实施中是重要驱动力。创新的契机为实施合作战略的双方开创了全新的事业领域,使双方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延伸了各自的能力范围,而合作双方之间的诚信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所体现的不仅是学校过去的成功经验,而且是与学校发展战略调整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仅是组织记忆的产物,而且是不断学习的产物。合作的前提是共享,通过学习形成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机制是进行合作的可行途径。

  第一,形成学习机制。要使学校中的教师都具有学习的意愿,学校必须成为具备“自我学习”机制的组织。这种组织机制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教育因素,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其他一切工作都以这种机制为依托,使教师在用中体会所学,在用中发挥所学,满足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高层需求。第二,通过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实现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从学校组织文化作用的方式来看,一方面,学校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存在,它对置身于其中的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组织文化的实质在于一些无形的假定,它反映在行为中并得到加强,潜移默化地形成强有力的经验。因此,学校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组织文化。没有这种学校内部人的思考方式、价值信仰、行为方式的“类”结构的改变,就不会出现有效的学校组织文化变革。第三,重视在经验中学习。学习的基础是团队的实际经验,团队成员对学校组织工作提出问题,进行反思,增长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坚持以这种方式来审视经验的目的是在组织成员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能够反复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并有所增益的终身有用的技能和洞察力。如果这一点能够成为学校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学校组织就有可能具备一种持续的自我更新与变革的意识和能力。

  (四)建立扁平化的学校组织结构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社会,运用一些技术手段,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对大量信息的集中快速处理,在第一时间内将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高层决策者。这就在根本上动摇了经典管理理论中“管理幅度”论的理论基础,使许多原来仅起到“信息中转站”的中间管理层的作用淡化,当组织扩大规模时,原来加强管理的思路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思路却是增加管理幅度。

  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结构创新,必须考虑到嵌入组织中的整体社会的结构环境,也必须克服学校自身路径依赖的惰性。这种组织必然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通过破除组织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耸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柔性和富有创造性的目的。

  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需要打破传统的、严格控制的、集权性的纵向组织结构,建立灵活多样的以分权性为主导的横向组织结构。基于合作的扁平化的学校组织强调合作与共享,强调团队精神,团队与团队之间、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学校之间是求同存异、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协作关系。

  (五)优化学校领导的角色与行为

  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是一种通过学习不断促进师生个体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组织,学校领导的角色和行为应聚焦于此。第一,学校领导要以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动力为工作重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搭建共同发展的平台,凝练核心价值,激发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正如彼得·圣吉所讲的,“领导者是设计师、教师和仆人。他们负责建立一种组织,能够让其他人不断了解复杂性,厘清愿景和改善共同的心智模式,也就是领导者要对组织的学习负责。”第二,学校领导要从关注目标实现转变为关注学校使命和发展过程,要从过去更多地关注管理目标具体实施与控制,转变到更多地关注学校共同愿景的形成和学校的发展与未来。要把每位成员视为组织的动力源泉,开发和引导组织成员的潜力,注重沟通与激励职能的实现。学校领导要成为校本知识生产的重要一员,成为学习型、创造型、战略型的领导,学校领导的行为方式也呈现民主化和人性化。

  注释:

  [1]Dean Tjosvold,等。合作与竞争理论的实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2,(7).

  [2]张兰霞,等。竞争合作理论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吴岩,孔宏。学习型学校的组织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05,(11).

  [4]Senge,P.The Fifth Discipline[M].London:Century Business.1993.

上一篇: 走出课程改革的误区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