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正文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2 12:13:28阅读:
字号:|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体制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应运而生。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必须利用好每一堂课,尽量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价值。但是,语文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费时多、效率低。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的义务。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激发思维出效率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包括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师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就是心理因素之一。因此,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状态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还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没有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

  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上)的文章,内容浅易,语言优美,且情感真挚。文中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及体会教育孩子要从小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像这样的文章,教学中容易变成“政治化”说教,而使学生厌读厌学,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不急于让学生立刻进入课文阅读和学习中去,而是设计一个易于解决的问题:“一个中学老师,拥有这么多的创作成绩。你认为促使其成功的原因可能会有哪些?”学生略微思考后便踊跃表明自己的看法。待学生解决了这一部分时,才把对课文的解读任务提了出来:“大家的分析没有错,任何一个人的成功,肯定离不开他的勤奋和努力。只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成人后的勤奋努力固然重要,但小时候的行为习惯也不容忽视。我们不是有‘三岁的习惯,六十岁难改’吗!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小时候的于老师?想不想知道小时候的于老师为自己后来的成绩作了多少准备?”

  老师先利用学生对别人的成功总是抱着羡慕之心和好奇心的心理,让其“接触”于老师,待有了想解决的问题时,及时“出击”——进入文本阅读阶段,这时学生的好奇心正浓,探究热情正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

  2 活跃气氛出效率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激昂。

  吕超然老师讲“比喻的要求”一项,照本宣科,学生便不过瘾,说:“老师,你讲的书上都有,就讲点书上没有的嘛?”将了他一军。他急中生智,即兴举了个史无前例的例子:“姑娘好比仙人掌。”不料全班女生一起造反:“什么,我们竟是仙人掌?”个个柳眉倒竖,杏眼圆睁,提出诘难。他解释说:“仙人掌原来生于沙漠,在艰苦环境中长得生机勃勃,象征中国姑娘顽强奋斗的精神;仙人掌身上有刺,不可轻亵,象征中国姑娘庄重自爱的品格。这是不是‘姑娘好像仙人掌’啊?”话音刚落,掌声骤起,一场风波变为满堂喝彩。这样的取譬于“姑娘好像花一样”大异其趣,新鲜活泼,所以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显得特别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平等和谐出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亲情与关爱。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会有自信,敢于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阅读,敢于形成或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效率才会进一步提高。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要坦诚相见、平等相处。要提倡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不同的争论。即使学生错了或说得不完整,教师也要热情鼓励,或让学生重答。有时教师错了,应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迸出创造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

  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这样的预设。出现这样的“旁逸斜出”,实在难以招架。这时,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本着师生平等、课堂和谐的理念,极大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激发情感出效率

  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强调情感。翻开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背影》作为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名作,一直深深地感染着几代人。但是上课时,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传出了嘻嘻的说笑声:“眼泪又来了,够方便的,哈——”。学生为什么不能被感动呢?看着学生迷茫的眼睛。老师意识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背影》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距离太远,根本无法理解作品中的父子深情啊!

  其实,作一下自我剖析,我们对于《背影》的感动绝非仅仅来源于文本。它要源于阅读主体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源于成年后基于自身经历而对作者情感体验的深切理解。可以说,《背影》不仅仅具有艺术魅力,更是人生历练的结晶。如今的学生不具备为学习本课内容而储备的情感体验,才会产生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必然的。于是顺着学生的话题,从介绍写作背景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朱自清的父亲生活在科举时代,官做得不小,做到了公卖局长,喜欢收藏字画,但不会辨认,常常是高价进低价出。因他不喜欢官场交际,官越做越小,不久,公卖局长职交卸了。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了,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当时朱自清和弟弟都在大学读书,家中还有四个弟妹,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回家奔丧。这时,朱自清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父亲微微发胖而显龙钟之态,母亲老实巴交,弟妹们尚小。朱自清的心情十分沉重。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当悲、愁、苦集于父亲一身的时候。不是年轻的二十几岁的大儿子安慰年老的父亲,而是年老的父亲安慰年轻的儿子——“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从学生全神贯注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迈进了《背影》的门槛。

  介绍完背景之后,在腾格尔《父亲》那辽远、苍凉的音乐伴随下,我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家境困顿、父子深情、离别情景,都在我的讲述和朗读中自然地融为一体。

  课堂静极了,学生们被文中的父亲深深感动着,一个个睁大了眼睛在静静地听着,有几个女生的眼睛里分明闪烁着泪花。临时的巧妙调整,奠定了学生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基础,使学生徜徉在《背影》这醉人的感动中……

  超越教材,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学生才会人情人境。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把“情”带进课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5 以生为本出效率

  著名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先生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了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这段话,鲜明地体现了郭思乐教授闪光的生本思想。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教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能够获取成功的喜悦。成功的课堂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课堂的各种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钱梦龙上鲁迅的《故乡》时,有这么一断插曲:在段落朗读完毕后,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提问:“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一问让全场的老师和学生颇感意外。钱梦龙不紧不慢的追问:“是啊,鱼怎么会有脚?”没想到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有!”钱老师连忙问:“什么鱼啊?”“娃娃鱼!”钱老师笑着称赞道:“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但是他马上面向全班同学:“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学生们都说没见过。老师突然话锋一转:“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这一问,学生才恍然大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学生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是偏离原教学中心的,但是教师并未因此而将其“束之高阁”“打入冷宫”,而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围绕“鱼脚”问题宕开一笔,通过“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的一问,又及时将学生的思维收拢来。

  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倾听,发现那些稍纵即逝的资源,“以生为本”,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 转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