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政治 -> 正文

高中政治课情境教学法的要点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8:22:07阅读:
字号:|

  高中政治课情境教学法的要点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政治课中进行情境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情境教学 要点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必修课,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因为学科特点,其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和抽象,在讲授时不易把握尺度,经常出现讲解理论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在举例时课堂气氛又过度活跃,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通俗易懂地讲授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现实的事例解释、论证、充实理论。举例是理论和实际联结的桥梁,它不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还是一门课堂艺术。我认为情境教学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一、情境要有借问解疑性   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化,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空,会使学生在边思边议中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后,我用投影显示以下问题:(1)张某的大米与李某的食盐为什么要交换?(2)张某的大米与李某的食盐为什么能交换?(3)张某的变质大米能与李某的食盐交换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们化解了知识疑点,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为了有利于学生对“价值规律的作用”的理解,我在教学中先后插入两个问题:(1)同一生产者出售同一型号的手机,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亏本?(2)相同水果的不同销售者,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中,按同一价格出售水果,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亏本?伴随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顺利地引导学生参与理论的总结。借问解疑的情境的创设,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某种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情境要有开放活学性   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思维模式的构建,彻底打破单向思维、定式思维的束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实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在讲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教材中“他敢剪吗?”的漫画,学生们得出的普遍性结论是“他不敢剪”。此时我发问:“还有其他结论吗?”面对学生费解的神情,我给“漫画”创设两种条件:(1)漫画中的人离地面很低,且地面有防止人摔伤的物件;(2)气球飞到一定的高度就会爆炸。又请学生思考:“针对这两种条件,你分别会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学生顺利地答出“他敢剪”和“他必须剪”。这一开放性情境的创设,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又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伴音出示一个故事:“美国有位老太太年轻时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逐月还贷款,终于到她病死的前夕还清了贷款。而中国也有位老太太,一直不敢向银行贷款买房,而是省吃俭用,终于在她去世前不久,存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然后组织两个学生辩论队(课前有布置),分别代表两位老太太的消费模式,展开辩论。我在归纳双方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有关政策,扼要阐述我们应树立的正确消费观。这一开放性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在辩论中明理,在明理中求知。   三、情境要有启发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师对其所举事例必须讲清讲透,尤其是在材料介绍完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评说,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又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的做法,只有表面上的热闹,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时也兴趣盎然,但缺乏必要的分析、结合,学生记住的只是事例本身,不能提高知识水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对此也会失去兴趣,最终影响对政治课的学习。如果事例可以与政治课中其他的知识点相联系时,就应该把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如在讲到矛盾的普通性与特殊性时,可以举过去学过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相联系起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相同的地方,两者也有不同的地方,所有制不同,等等。使学生既明白新学的知识,又复习原有的知识。   四、情境要有真实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真实,就是说事例材料本身不论是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必须是确有其人,确有此事。只有真实的材料,才具有说服力。所以,举例一定要真实无误,绝不可胡编乱造、道听途说或者是经不起推敲,否则就有悖于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举例时最好选择历史事件或是时事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看待问题。在讲“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时,我以播放MTV《大中国》为教学切入点。熟悉的歌曲,生动的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借助良好的课堂气氛,我结合歌词提出以下问题:“歌中‘兄弟姐妹都很多’,到底有多少?”“他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他们怎样共创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这种边听边看带提问的做法,使教学自然地进入一种顺畅的状态。   总之,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切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努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上一篇: 高中政治课开发课程资源的策略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