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政治 -> 正文

高中政治课阅读教学的策略浅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8:22:08阅读:
字号:|

  高中政治课阅读教学的策略浅谈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那么怎样正确的阅读政治课本呢?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明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例如,对于高一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商品是劳动产品”。简单地说,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商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2)第一修饰词:“交换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也就是说,商品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商品”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一些选择题和主观题,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例如,随着我国信用卡使用的快速增加,信用卡领域的违法犯罪也随之增多。我国信用卡使用快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使用信用卡能够节省交易费用

  B、信用卡的功能全面,收款手续简便

  C.个人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加强

  D.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时的统计,仍然有3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书上还有诸如:“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他们都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相关的问题。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又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这我们高中政治课本中的政治概念,如重点、中心、关键、首要等,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本质这四个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首要、前提、基础、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根本、本质、根源、标志、目标、原则、目的、源泉、决定、第一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画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教材中对概念、观点、原理的表述是非常准确的,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出现的反义词,全面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这是一句黑体字,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在这句话中,是“一种”,不是“唯一”。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除了“市场调节”外,还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有效”,不是“无效”;是“优化”,不是“劣化”。通过这样的分析,对“资源配置”就有了全面的映像,对“资源配置”就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棵之间的联系。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的点拨了该课与前一课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8.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现行政治课教材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要么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要么是列举典型事例,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9.层层追问——发散思维。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时,必须把每句话通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这样,一句话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前后知识的联系越紧密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10.前后联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新课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中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阅读课本,不仅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 高中政治课阅读教学的四种策略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