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班主任 -> 正文

谈班主任的“惩罚”教育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8:01阅读:
字号:|

  谈班主任的“惩罚”教育

  “点石成金”的艺术

  ——谈班主任的“惩罚”教育

  内容摘要: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阶段,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一旦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教师应该怎么办?是放任自由,还是约束打击?是严厉教训还是漠然处之抑或是春风化雨般的教导?如果没有认真的分析学生犯错的环境和原因,就不能让学生口服,更不能心服,甚至可能出现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的大智慧,在批评等惩罚方式方法上“点石成金”的“惩罚”教育艺术。

  关键词: 惩罚教育;爱;批评;宽容

  近几年来,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弊端,许多家庭过分纵容、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过错,多数采取了容忍、包庇的态度。而学校教育,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观点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放弃了教育“惩罚”的手段,一味地夸奖学生、放纵学生,结果学生往往犯了错误却不认错,更加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为班主任的教师如何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呢?

  有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只有为自己的愧疚承担了责任,才能得到心理的平衡。因此,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合理适当的教育“惩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敢于负责、高度自律的品质,从而引导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地成长。因此惩罚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维度,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

  但是“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压制、打击,往往是在教师没有经过慎重思考之下、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伤害,通常的对学生的体罚其实是强者为了维持秩序和维护权威对弱者实施的打击,它更多地具备自然属性,而不是教育属性,对教师和学生起到的是消极的影响。而教育的“惩罚”则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教师反复研究学生犯错的原因、特点、环境之后,有预谋地进行的教育行为,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教育活动。

  第一招: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爱之深——关爱

  巴班斯基说:“任何惩罚都必须同时有对产生这种或那种过失的原因和环境的分析。” 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教师首先应该想到,他为什么会这样,造成错误的原因在那里?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蹲下来”以温和的态度和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其次,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种种后果,在和风细雨般的交流中,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让学生感到教师和班集体永远站在他的身后,从而能接受教育,在教师和同学的“爱”的“惩罚”中得到自我成长的需要。

  我班里有一个男孩,每天上学总是忘记带文具,经常不做作业;上课时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发呆,而且还影响到周围的同学。教师反复教育,甚至叫来家长,但是都没有效果。后来我在家访时了解到,这个学生父母闹矛盾,母亲出走,父亲经常半夜三更才回家,家里只剩下他和四岁的妹妹,兄妹俩经常饿肚子。于是,我把这对兄妹带回家,做饭给他们吃,给孩子洗澡、换洗衣服。学生哭了,当家长看到孩子穿着干净的衣裳,开心地玩时,羞愧地流下了眼泪。教师的“爱”,是无言的“惩罚”,不仅帮助了学生,还教育了家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学习上来了,人也开朗了。

  更多学生的过错,是因为缺乏爱,假如教师一味地责怪学生,不但激发不起学习兴趣,反而会让学生更加感到孤独,更容易走上歪路。教师应该努力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切忌不问青红皂白,简单粗暴地处理。

  第二招: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信任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黄金阶段,懵懂的他们尚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错事、说错话甚至犯下“惊天”的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和集体的宽容、信任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允许学生犯错”,善于在学生的错误中找寻犯错的根源,并合理运用其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学生在集体力量的感染激励下,对学生人格进行再塑造。

  有一位学生,经常拿别的同学的东西。有一次,把老师放在桌子上的五元钱拿走了。教师知道后,把这位学生单独叫到办公室,对他说:“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会说实话的,是吗?”学生点点头。刚好要收队费了,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学生以为老师一定会大发雷霆,怎么也没有料到教师竟然原谅了他,并且还把这样重要的事交给自己。一时间,呆住了。结果这次的队费收得最好,没有少掉一分。而这个学生,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

  雨果曾经说过,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宽容的前提是信任。有了信任,老师就能给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的心灵成长的空间。孩子毕竟是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娇嫩的芽啊!

  第三招:欲抑先扬,攻心为上——批评

  古人常说:“严师出高徒”,这一直延续到现在,很多老师都主张对学生应该严厉些,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觉得应该更加严厉斥责他们才会让学生懂得道理,改正错误。不仅是老师,很多家长也会对老师说,如果我们家小孩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尽管打骂就是。我们的大多数教师也往往会采用尖酸刻薄、全盘否定的批评方法,结果却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由于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所以不会真心接受批评,更不会有所改进。更严重的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只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因而失去信心,结果事与愿违,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

  其实很多学生都爱“面子”,对于老师严厉、不顾情面地批评,他们为了争回自己的面子,有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将导致和老师产生正面冲突。事实上,老师对学生过多地批评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的批评学生愿意接受呢?比如采用表扬式的批评,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让学生在“表扬”中明白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一位教师偶尔发现,做眼保健操时,只要一听到“值周生来了”,学生就马上认真起来,而当值周生记完分数之后,学生就吵吵闹闹,剩下的几节胡乱做一下。该教师在处理这件事时,采用了“表扬式”批评的方法。她先表扬了全体学生对班级荣誉的爱护,以至于班干部守在教室门口负责“放哨”,查看值周生巡视方向。既而又组织学生讨论了真正的班级荣誉是怎样得到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慢慢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一个个低下了头。教师没有指责某个学生,也没有批评班级,但是在“表扬”的背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真正的集体荣誉应该怎样去维护,这种“批评”像给孩子干涸的心田中撒下清凉滋润的雨露,清除了孩子心灵上的杂草。 公正合理的批评能保护孩子的“面子”,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但是批评是柄双刃剑,它能鞭策学生,也能刺伤学生。因此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尺度,让学生能反思自己的错误,改正缺点,得到进步。

  第四招:对症下药,疏流引导——鞭策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既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鞭策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这样的“惩罚”肯定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对他的“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着名教育家魏书生也深谙“惩罚”教育的真谛,曾独出心裁地设计了别具一格的惩罚新招:

  既然是违反了班级的制度,影响了班级的荣誉,给班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那么就让这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让学生写一份详细的说明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主动找老师谈一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这种看似无情的教育惩罚,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因为它孕育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第五招:软硬兼施,顺势施教——宽容

  一天下课后,一名学生发现自己放在抽屉里的拾元钱,不见了。教师经过分析,觉得钱一定是他周围的同学拿的,因为当时只有自己班里的同学在场。于是,上课时教师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我们班有个同学的拾元钱在上课时丢了,请大家一起帮忙找一下。”但是经过一阵子的“翻箱倒柜”,大家一无所获。

  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一直仔细地观察教室里的情况,发现坐在那位丢失钱的同学前面的一位同学神情很不自然,经验告诉他,钱可能是她拿的。于是教师不露声色地接着说:“请大家再找仔细点,如果实在找不着,老师只好请派出所的叔叔帮忙找了。”说完,拿起手机,装出一副随时要打电话报警的样子。果然,过了一会儿,只见这位同学高举着五元钱,说:“老师,我找到了。”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放学后,教师把她单独找来,请她说出了实话,并告诉她偷窃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不把这种严重的行为及时改正过来,后果非常的严重。随后,又给她读了一个小故事:有个小孩,从小就有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后来发展到偷别人的东西,最后犯了法,被警察叔叔抓走了。第二天,又找到她的家长,把情况告诉了他们,希望家长配合,一起监督教育。后来,这位学生在心理作文里提到了这件事,从她的字里行间,看出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要改正。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不妨运用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另辟蹊径,同样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面对有缺点的学生,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当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是否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整件事,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唤醒他内心的真善美。有人说:“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它需要宽容和期待,宽容是一缕阳光,它可以照亮学生的心田;宽容也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可以穿透学生的心灵,根除他们心中的杂草。

  “玉不琢不成器”,教育“惩罚”的魅力,犹如树木成材前的剪枝过程,犹如庄稼成熟前的喷药措施,它是惊醒混沌者的一瓢凉水。必要的“惩罚”教育可以削剪细枝末节,保证树木的茁壮成长。教师着力于引导但决不是约束,用“爱”宽容但决不放纵。这样的教育“惩罚”促使学生规范自我,鞭策他们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逐渐从无知走向成熟,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主编 顾明远 九州出版社

  「2」《班主任之友》 2008年5月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