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事事关心》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26阅读:
字号:|

一、阅读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通过多种方式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理清作者思路。
 二、目标链接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其中,如何正确的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理清作者思路的关键。如何提取中心论点的,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1、明确论点的基本表述形式,根据其外在特点及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来大致确定文章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没有一定的规定,它可以出现在标题里,可以在引论部分,也可以出现在本论或结论部分。一般说来,论点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部分;
2、结合文章论述对象,分析作者论述角度,准确找出论题(问题式论题),根据自己的回答来提取或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3、通过论据尤其是事实论据的内容归纳来猜测论点。论据是对论点的证明,同学们有时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无法确定,但对于文章中所出现的故事性很强的事例则理解较深刻,因而,我们可以先对文中的一些事实论据进行内容概括,分析概括后的论据内容包含哪些信息要点,然后再从原文中找出与自己归纳的文字的信息要点相对应的语句;
4、通过对分论点的总结来分析中心论点。分论点对中心论点可以进一步阐释,所以我们通过确定分论点,然后将其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就可能判断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来。分论点往往出现在论证过程段落的段首;


    5、结合文中具有总括特点的提示性字眼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阅读过程
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邓拓(男)(1912—1966)原名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剌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作用。“文革”之初,《燕山夜话》被打成大毒草,作者受迫害含冤死去。1979年,邓拓得到平反昭雪,本书才重见天日。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 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整体感悟  卒章反刍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1)找出你们组把握不准读音的、容易写错的、容易理解错的字词,并设计成一道测试题,任抽一个组进行测试,然后由你们组给出矫正性评价。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细读文段,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①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的时候,很清楚地宣布,他是讲程朱学说的,也就是继承杨龟山的衣钵的。
衣钵:                                                              
②我们决不需要恢复所谓东林遗风,就让它永远成为古老的历史陈迹去吧。
遗风: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明这个观点的?
                                                                                              
                                                                                  
                                                                             
3.朗读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然后小组自由展示,其他小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最后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朗读才能的组(员)。
(1)评选的结果是                                                                                  
    (2)我对这次评选的看法是                                          
(二)小组合作  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  疑义相析  解疑互进  献疑待诂
1.细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当然,以顾宪成和高攀龙等人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当时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顾宪成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隐居乡里不讲求正义,不配称君子。”在顾宪成死后,高攀龙接着主持东林讲席,也是继续以“君子”与“小人”去品评当时的人物,议论万历、天启年间的时政。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超出宋儒理学,特别是程、朱学说的范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顾宪成讲学的东林书院,本来是宋儒杨龟山创立的书院。杨龟山是程颢、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二程之学”的正宗嫡传。朱熹等人则是杨龟山的弟子。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的时候清楚的宣布,他是讲程朱学说的。这说明他就是继承杨龟山衣钵的。人们如果想从他的身上找到反封建的因素,那恐怕是不可能的。
    ②我们决不需要恢复所谓东林遗风,就让他永远成为古老的历史遗迹吧。我们只要懂得努力读书和关心政治这两方面紧密结合的道理就够了。
③片面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强调政治,而不关心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的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不努力读书的。完全不读书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议的。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决不能不关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学者,他的学问是不完全的。就这一点说来,所谓“事事关心”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一切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的意思。
④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是非常明白的道理。古人尚且知道这种道理,宣扬这种道理,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还不懂得这种道理吗?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比古人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彻!
(1)东林党人以“君子”与“小人”去品评当时人物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答:                                                                                                                         
                                                                        
   (2)找出选段的中心论点。                                              
(3)在论述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2.新语文实践活动
评价古人,不能苛求古人,课文公正的评价了东林党人读书和讲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结合当前实际说说你对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见解。
                                                                                              
                                                                                  
                                                                                  
                                                                                 
(三)交流展示  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  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四)紧扣目标  发展扩读(10分钟)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  方法迁移  扩读增量  发展能力
读书养气
   李建永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五)矫正评价  能力测读(15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  组内小结  准确表述  待师验证
1.基础知识堂清检测
(1)错误勘察。圈出错误的注音和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里加以改正。
① 杨龟山是程灏、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二程之学的正宗嫡(dí)传。(        )
  ②这是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zuàn)写的一副对联。(         )
(2)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席(讲座)   B.撰写(写)   C.天籁(声响)  D.不可思议(议论)
2.认真阅读《读书养气》,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1)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
(2)第⑤段“厚积薄发”中“厚积”指的是                   ,“薄发”指的是                         。
(3)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答:                                                                
                                                                        
(4)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说理由。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答: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设计:林涛  何云锋    终审:陈良文


 

陈良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