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林黛玉进贾府》的喜剧因素(人教版高二下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49阅读:
字号:|
 
虽说从林黛玉的眼光来看,贾府的一切繁文缛节只增添其富贵尊严,而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未免显得过于做派。因为硬把简单的事做得十分繁复,一切的小事也像煞有介事,于是渐渐地变得荒诞起来了。
例如吧,接一个小姑娘到外婆家,这么一桩小事,可是在贾府就变得不同寻常起来了。先是轿子抬进大门后便换成了十七八岁的小厮来抬,再后来当轿子停下来以后,小厮退下,掀轿帘这样的小事,却是众婆子上来,就是说由好几个女仆来打起帘子。然后才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往里走。这样还没有完,进得里面又是几个丫头笑脸相迎,三四个人争着为她打起帘笼。
努力地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把平常的事整得隆重,这是生活中的夸张,是事实上的漫画。让真实的生活空虚成华丽的形式,剩下的就只是喜剧式的矫揉造作。这也就是那些达官贵人的真实生活写照,越是有地位,越是有钱有势越需要这样铺排。在这里不仅仆人被分成三六九等,主人也一样个个定位。他们都可以在下人面前张扬,如林黛玉一进贾府就被按例被配以自幼的乳母以外的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沾上丫鬟,有十余人伺候。像王熙凤这样的实力人物更不用说,随时都是众星捧月般被众仆人簇拥着,捧来捧去。总之形式大于内容,而这正是喜剧的特征之一。


如果说这些尚且可以说只是封建贵族们饱食终日之余的做作并以此作为贵族的标志,那么在他们无聊的知活中还需要有人来替他们松弛松弛那故意绷紧的神经,放松放松那一本正经的面孔,不然成天都那样故弄玄虚地优雅着也未免太劳累了。王熙凤和贾宝玉就是这里的两块活宝。
王熙凤以“辣”闻名,但是她在这一回中,却未见其辣,倒是“麻”得可以。她从出场到离开,一言一行无不以“老祖宗”为根本,逗得她开开心心。凤姐正是挠痒的高手,在贾母那一方,恐怕感到麻乎乎快意无穷。试看她一来就高声笑语,打破了恭肃严整的氛围,使大家劳累的神经松弛下来。于是这里也就平添了许多趣味。果然,贾母一下子就忘记了刚才的眼泪,开始调笑起来。而王熙凤这个实力派的演戏高手,并不止于此。你看她,先是牵着黛玉手上下打量一回,好像伯乐相马一般,然后大拍马屁。继而又用帕拭泪,表示心疼黛玉。再接着又转悲为喜,嘘寒问暖。这一连串的表演难道众人不知?大家心知肚明,只不过难得一乐,何不随喜一次,游戏人间呢?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又多了一层趣味。我们看着她们假戏真做,仿佛看着《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一群大臣和皇帝走在大街上一样,看她们在虚伪中自得其乐,明知是怎么一回事,却谁也不说破。
王熙凤的喜剧是演出来的,而贾宝玉的喜剧却是出自天然,全在于他实话实说,不与众人同调,敢说敢行。贾府上下人人都谨言慎行,只有他口无遮拦,心中所想可以脱口而出。而有趣的是,他的真言,人们却当作疯话,众的伪语却被当作是正经。他和林黛玉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可是林黛玉只能把这种感觉留在心里,他却可以不假思索地讲出来。替黛玉取字之时按例要有出处,他可随口杜撰一部《古今人物通考》出来,还说得有板有眼。而且他还要将大胆真率进行到底,“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杜撰还杜撰得有理。他仿佛是一个仗剑独行的侠客,可惜的是,在他腾跃击杀时,并没有人应战,只成为人们眼中的疯子,谁也不拿他的话当真,他反而成了人们眼中的玩物。
当然最有趣的是他把人们视为宝物的那块玉狠命地摔下这样痴狂的举动,吓得众人蜂拥而上,终于与他配合默契地演了一出闹戏。而最精彩的莫过于贾母的那句名言:“你生气,要打人骂人容易,保苦摔那命根子!”这可算是画龙点睛之笔,人是不值价的,要打要骂都没问题,而石头宝贵,那是命根子,价值的颠倒于此可见一斑。有意思的是,在场的人除了贾宝玉以外,无不这样认为,无不贱视人而宝贝那块石头。当宝玉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小孩子一样以赤子之心说出真实以后,却无人不把他当作疯子的痴狂。
人家是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可是宝玉却是人家没有,所以自己也不想要,哪怕是人们认为贵重无比的东西。这种逻辑本来就异于常人,可是要对付他的所谓疯话,贾母还不得不一本正经地编造谎言。到底是谁痴狂呢?这里就出现了真与假的错位,现出了生活的荒谬。
在贾府高门大屋之下,人们经常的板着面孔过着矫揉造作的生活,因为有了凤姐和宝玉这两个角色,大家的生活才多了几分热闹,多了一点轻松。他们一个“伪”,一个“真”,却都超了平凡的生活,使大家可以笑两声,而他们也因此成了贾母的心肝宝贝。
 

大风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