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淮南二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张松林 宗雪梅 孙琛琛 审题人:夏明运 温馨提示:1.答案需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2.请用黑色水笔作答,否则影响你的成绩。 第I卷(阅读题,共42分) 一、(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赦令》) 明君不为亲戚危其社稷,社稷戚于亲;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不为重宝分其威,威贵于宝;不为爱民亏其法,法爱于民。 (节选自《管子·法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惠奸宄者贼良人 贼:盗贼 B.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 数:屡次 C.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 备:齐备 D.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 异方:外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唐太宗反对赦免冒犯法律的愚蠢人。他引用古语证明滥用赦免只会惠及奸人而伤害良民,拿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中大化,与梁武帝一年数赦而国家倾覆作对比。 B.唐太宗主张法令的制定要力求简约。他认为法令条款过多不利官员记忆,容易滋生奸诈事端,原因是为人开罪可援引从轻处罚条款,为人加罪可援引从重处罚条款。 C.唐太宗主张朝廷诏令要有固定格式。他认为诏令格式不固定就会让人有机可趁,在引用经典话语阐明诏令的严肃性后,表明自己对刘邦和萧何制定法令的不屑态度。 D.长孙皇后是一位贤德有见识的皇后。她断然拒绝太子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方法来为她祛病求福,在她看来生死有命非人力所可为,国家法令不能因自己而被扰乱。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2)不为重宝分其威,威贵于宝;不为爱民亏其法,法爱于民。(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5.“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赏析。(4 分) 6.诗歌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4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①?_____ _____?,②_____ _____。 ③??_____ _____,④_____ _____。⑤?_____ _____,⑥?_____ 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乙:①所守或匪亲,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②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③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④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⑤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 _。 (荀子《劝学》) 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木 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他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场。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内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着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回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广,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去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诚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 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 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 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 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 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 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 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 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 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9.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0.小说中的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11.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4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58分) 三、( 18分)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榫头(sǔn) 镯子(zhú) 洿池(wū) 两靥之愁(yè)? B.贿赂(luò) 马嵬?(wéi) 孝悌(tì) 锲而不舍(qì)? C.叨扰(tāo)???? ? 聒噪(guō)?? 跬步(kuǐ) 良将劲弩(?jìng) D.模样(mó) 忖度(cǔn) 脊髓(suǐ) 敷衍塞责(sè)?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疯颠 蹂躏 沸返盈天 轻歌曼舞 B.真谛 裨益?? 内帏斯混 消声匿迹????? C.消弭 砥励 浩瀚无垠 责无旁贷 D.箭镞 嬉闹 恬不知耻 汗流浃背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一些贪官污吏当政之时,都大言炎炎,仿佛天下正义尽在掌握,私下里却漠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B.根据矛盾文学奖作品、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平凡的世界》在播出后获得人们的交口称赞,这既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 C.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D.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一听大家的高见,大家都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1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B.班主任这项工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举足轻重,它要求承担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管理能力。 C.今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七大工程”,无一不是为了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投资,以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D.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 分)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① :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②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 ③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17.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 ? 端午节: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概括皖江文化的三个特点。(3分) 现实意义上的皖江地区,是指皖江两岸大约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由于近代皖江地区开发的比较早,扩大了皖江文化的传承交流和辐射范围,形成了皖江文化的又一独特文化品格,皖江文化特别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历史上,它与齐鲁文化、荆楚文化、楚汉文化、吴越文化交融共进,相互汲取促进。因此,它不同于淮河文化和徽州文化,它是一个内生性较强,充满活力,激情四射,不断发展的地域文化。如九华山佛教文化、芜湖商业文化、马鞍山和铜陵的城市工业文化都在自然生成中与皖江文化融会贯通。近年来,皖江城市群和皖江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又给皖江文化的进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皖江地区和皖江流域的开发,皖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在与大中华所有文化的交融中扬长避短,更新创新,成长壮大。所以,皖江文化又是一个追求和谐的文化。 答:特点: , , 。 四、(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 ??????????????????????????????????????????????? ??——法国作家阿尔弗莱?德?缪塞 这句名言蕴含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阅读后的感受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淮南二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2分)A(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2、(2分)D(“所”字结构,……的东西。A.助词,的/取消独立性,无义;B.假设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然而”“反倒”;C.介词,从/介词,被。) 3、(2分)C(错在“表明自己对刘邦和萧何制定律令的不屑态度”,原文信息是欣赏刘邦、萧何制定法令。) 4、(1)(3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博学”、“参”、“知”各1分) (2)(4分)不因为珍惜贵重的宝物而割让(分让)威权,威权比宝物更贵重;不因为爱护老百姓而削弱法律,法律比老百姓更(值得)珍爱。(“分”“亏”“爱”各1分,大意1分,4分) 5、(4分)闲,意为悠闲、自在,(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分) 6、(4分)(2)①浓烈的思乡之情。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即可得4分) 7、(6分)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乙:(1)化?为狼与豺(2)无边落木萧萧下(3)只是当时已惘然(4)申之以孝悌之义(5)金就砺则利(6)赢粮而景从 8、(4分) B、D(对1个得2分,2个4分,多选不得分) 9、(3分)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②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③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④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10、(4分)(1)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纪念碑前的吹奏;③大师的高度称赞并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2)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每点2分) 11、(4分)作用:①这句话交待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情节)②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③揭示文章“勿忘国耻,热爱祖国”的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从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1分,共3分) 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扣住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1分) 12、C 分析:A.镯:zhuó;B.赂:lù、锲:qiè;D.模:mú? 13、D 分析:A.疯癫、沸反盈天;B.内帏厮混、销声匿迹;C.砥砺 14、B分析:A.漠不关心: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后面不接宾语;含贬义。B.出人意表:表:外。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用在此处没有问题。C.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鄙视地看着。此处不合语境。D.姑妄言之:指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做自谦之辞,此处属对象和敬谦误用。 15、D 分析:A.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寻找……破解之道”。C.宾语残缺,“服务”后加“需求”。D.“实际行动”是两面词语。 16、答案:①人具有两重属性;②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③这就与禽兽无异了。(从冒号来看,第一空应是后文的总起句;第二空可以从后文“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得出来;第三空可以从前文“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得出来。每处1分,共3分) 17、对联2: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渡十里欢。 此题属于常识推理题。挂桃符是春节习俗,根据对仗结构“桃符”对“柳线”,进一步思考“绿”应该写“柳线”,由此推断“红”写“桃符”,确定“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根据对联平仄特点,最后一个字“绿”为仄声,在上联,“红”平声,在下联,这样写出春节的对联。同样的思维,竞渡是端午习俗,根据对仗结构,“竞渡”对“驱瘴”;“十里”写“竞渡”贴切,所以确定“碧波竞渡十里欢”,“青艾驱瘴千家乐”;最后一字“乐”为仄声,在上联,“欢”平声在下联,这样最终确定端午对联。 18.(3分)特点:开放性和包容性;内生性较强;追求和谐。(每点1分,3分) 〔参考译文〕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天下无知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人不会做坏事,无知的人却屡屡触犯法律。大凡国家赦免宽恕的恩典,只是惠及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再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发表意见了。’凡是‘保养稂莠之类的杂草,就会伤害到田中的禾苗,将恩惠施予奸邪的人就会伤害好人’。从前‘周文王制定刑罚,对触犯刑罚的一概不予赦宥’。还有蜀先主刘备曾对诸葛亮说:‘我曾和陈元方、郑康成往来,常听到他们讲说治乱之道,他们已经讲得很齐全了,但从来不曾讲到赦宥。’因此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几次赦宥,终于导致倾覆败亡。这种谋求小仁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大仁的损害,所以我取得天下以来,绝不颁发赦令。如今四海安宁,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只怕赦宥会使无知的人常存侥幸之心,只想犯法,而不能改正过错。”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国家的法令,一定要简约,不可以一个罪名定很多种处罚条令。条款太烦琐,官员不能够完全记清楚,反而会生出许多奸诈的事端来,如果要开脱犯人的罪名,有人就会援引从轻的处罚,如果要把罪名硬加到别人头上,就会用从重的处罚。这对国家的治安非常不利。现在,我们应该仔细审定条款,不要使各条款之间互相牵连。”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皇帝诏书的格式,如果不固定,恐怕会滋生出许多奸诈行为来。《周易》说‘像出汗一样发号施令’意思是说皇帝的诏书,像汗水流出身体,一旦发出就不可收回。《尚书》说‘谨慎地下达命令,命令一出就要坚决执行,不可反悔’。汉高祖时,国家并不富裕,萧何也是由小官起家,可制定出的律令,都整齐划一。如今我们应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不可轻易颁发诏书,格式也一定要小心审定,让它有一个固定的形式。” 长孙皇后生了病,日渐危重。皇太子承乾对皇后请求说:“所有的医药都用遍了,现在母后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后痊愈。”长孙皇后说:“生死都是命里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涵养福气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向来没做过坏事;如果做善事都没有效果,那么又去乞求什么福分呢?赦免犯人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不过是皇上有意识保留的一种外来宗教罢了。常怕做出有违事理体统的事情,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不能按你说的办。” 明君不为至亲危害他的国家政权,关怀国家政权甚于关怀至亲;不为个人私欲改变法令,尊重法令甚于尊重人君;不因为珍惜贵重的宝物而割让(分让)威权,威权比宝物更贵重;不因为爱护老百姓而削弱法律,法律比老百姓更(值得)珍爱。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