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
文件大小 27KB
所属分类 高二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7-6 8:20:09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二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人命危浅, 。(李密《陈情表》)

(3)先达德隆望尊,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5)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6)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游丰台记 [清]方苞

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余六至京师,未得一造观。戊戌夏四月,将赴塞门,而寓安之上党,过其寓为别。曰:“盍为丰台之游?”遂告嘉定张朴村、金坛王篛林、余宗弟文辀、门生刘师向,共载以行。

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从者曰:“止此矣!”问之土人,始知初植时,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所以为异观也。其后居人渐多,各为垣墙篱落以限隔之。树木丛生,花虽繁,隐而不见。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久之始得圃者宅后小亭而憩休焉。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盖余数年中未有醼①游若此之适者。

余平生钝直寡谐,相知深者,二十年来凋零过半;其存者,诸君子居其半矣。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多者数年,少亦历岁移时,岂非事之难期而可幸者乎?然寓安之行也,以旬日为期矣。其官罢而将归者,则文辀也;事毕而欲归者,朴村也;守选而将出者,刘生也;惟篛林当官,而行且告归。计明年花时滞留于此者,惟余独耳。岂惟余之衰疾羁孤,此乐难再?即诸君子踪迹乖分,栖托异向,虽山川景物之胜什百于斯,而耆艾故人,天涯群聚、欢然握手如兹游者,恐亦未可多遘②也。因各述以诗,而余为之记。 (选自《方苞文选》,有修改)

[注]①醼:同“宴”。 ②遘:遭遇。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得一造观 造:到,往

B.五色间厕 厕:同“侧”,旁边

C.盖余数年中未有醼游若此之适者 适:适意

D.即诸君子踪迹乖分 乖:分离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属于直接表现“丰台之游”的一组是( )(3分)

①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 ②扃闭不得入

③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 ④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

⑤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 ⑥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

A、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③⑤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交代丰台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出游时间与同游者姓名,并以寓安之问引出丰台之游。

B.作者与朋友先是一起赏花,然后在道旁老树下饮酒为乐,自由自在,直至傍晚依然流连忘返。

C.在写丰台游乐之后,第三段表达了人生聚少离多,良辰美景难常有的感慨,感情真挚动人。

D.本文语言古雅、精炼,无秾词俪语,句式参差错落;叙写真事,抒发真情,朴质无华。

5、把下面《孟子》选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也,兽之走圹也。(3分)

译文:

(2)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l)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耍赏析。(3分)

(2)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觉民、觉慧和一班年青人积极办《黎明周报》,遭到高老太爷严令禁止,但他们并不气馁,着手筹办新的周报,很快就成立阅报处并办妥筹备事宜。(《家》)

B、面对罢工风潮,屠维岳让吴荪甫假令开除姚金凤而提拔告密女工薛宝珠,此令遭到了女工的反对。吴荪甫就以收回成命作为复工条件之一,从而平息了工潮。(《子夜》)

C、得知叔叔自杀的消息后,强烈的同情心使欧也妮母女感到要为夏尔做点事,于是精心准备了一桌家里从未有过的丰盛午餐,而夏尔却毫不知情。(《欧也妮·葛朗台》)

D、得知夏尔迎娶侯爵小姐的消息,欧也妮虽对爱情仍心存幻想,但还是答应与德·蓬风结婚,德·蓬风为此而激动得跪在她的脚下,浑身抖个不停。(《欧也妮·葛朗台》)

E、陈剑云是觉新的远房亲戚,在与张蕴华(琴)家同一公馆的王家做家教,他暗恋琴,但又自卑不敢让琴知道,抑郁成病。对觉民袒露心迹,请求觉民和琴能在他死后一起去坟地看望他。(《家》)

8、筒答题。(任选一题)(5分)

(1)《家》中有这样的描写,“可是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倒在床头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的梦幻而哭?”他是谁,有什么梦幻?梦幻是怎么破灭的?

(2)“如果将来并无子女,则夫妇双方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一律全部互相遗赠。任何一方身故后,不得举办遗产登记,因为免除该手续才不致损害继承人或权益持有者。”这是谁在签订婚书的时候写的条款,目的何在?事情发展的结果如何?请简要叙述。 (《欧也妮·葛朗台》)

( )

9、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 题。

勇于表达中国人的文学口味

赵丽宏

  ①你也许习以为常:中国几乎每一所高校都设有外国文学专业,研究外国文学的教授、学者多如过江之鲫,我们甚至有多家专门以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作品为主业的出版社,最近一个世纪里,几乎所有东西方的文学经典,都翻译成了中文,很多西方文学新作,也很快会在中国翻译出版。

  ②毫不夸张地说,对外国文学的这种接纳热情和推广力度,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提并论。遗憾的是,我们却很少将自己的文学向世界推广,即便有一些翻译成英文和法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也没有多少人注意。

  ③是我们没有好的作家、没有世界水准的优秀作品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有力的反证。何况,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像莫言这类程度的作家我们还有不少。

  ④问题在哪?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在虚心吸纳的过程中缺少文化自信,对经历风雨磨难后民族积累的文化精髓缺乏自知,因此我们羞于、也不习惯于亮出我们中国人的文学观。自己轻视自己,外人怎么可能看重你;况且由于语言的鸿沟,由于长期缺乏对外文化传播意识造成的信息缺失,也难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学的风貌、精髓和价值。

  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译成各种语言,迅速在世界各地与读者见面。前不久我访问荷兰,在一个小城书店中,看到入口最显眼处就陈列着刚刚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让人又惊又喜。

  ⑥莫言获奖意义重大,但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瑞典人的颁奖来确认自己的判断、发现莫言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羞于告诉世界我们喜欢和推崇哪些作家--外国的和中国的,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学呢?通俗地讲,我们是世界文学的消费者,我们有必要告诉那些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我们的文学口味,我们的“用户体验”。

  ⑦工业生产有国际标准,文学口味没有统一版本,但我们的文学口味应当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来,跟世界读者分享我们发现和推荐的中外文学精华。这也是我们对内引进外国文学和对外推介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⑧100多年来,我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学累积已经为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现在是梳理我们的内心感受,组织我们的观念话语,通过文学评论、文学评奖等方式告诉世界,我们对当代世界文学的态度和评价的时候了。

  ⑨诺贝尔文学奖百多年来的坚持铸就了权威和品牌。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用以鼓励和褒奖世界范围内的杰出作家。我相信,只要团结和依靠社会力量,秉持严肃公允的态度,坚持科学、有公信力的评奖方式,假以时日,可以成就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权威文学大奖。中国人应该做,也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

  ⑩当然,设奖和评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表达和主张。我们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无须韬光养晦,更不能自损自贬,必须善于表达当代中国的文化深度,积极主张和传播自己的美学口味,做一些对世界文学有创意、有实效、有影响的工作,让世界有效地感知当代中国的魅力,让更多热爱中国文学的外国朋友自愿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人民日报》 2013年3月19日)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与大量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现实相比,中国文学缺乏向世界推广的热情与力度。

B.中华民族历经风雨飘摇后所积累的文化精髓,却不被世界所知,是因为语言鸿沟造成的信息缺失。

C.作者在荷兰看到书店陈列着刚刚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这引起他对中国文学如何向世界推广这一问题的思考。

D.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有积极的态度,有创意、有实效的工作,而韬光养晦与自损自贬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1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思路。(3 分)

12、第⑨段中作者提出“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这一主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二)(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母 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②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中国剪报》2012年10月31日第五版)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①段中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

B、在作者眼中母亲勤劳、乐观、善良,热爱生活,是中国女性的代表。

C、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对母亲的具体生动的回忆,折射出时代的苦难。

D、文章写尽了母亲苦难,也写作者少年的苦难,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的源泉。

E、文章后两段写到贝鲁特战火中的老太太,这是对母亲形象的补充与拓展,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14、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15、“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阅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原因。(6分)

(三)(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张颂:留下中国好声音

高靓

①他的名字远没有他的学生们那样家喻户晓。敬一丹、李瑞英、罗京、贺红梅……这些活跃在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绝对主力们,心中却都有他的名字。张颂,中国播音学理论奠基人,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在这个冬天离开了我们。

②萧瑟风中,古运河畔,11月28日,张颂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他的追思会。在昔日熟悉的校园里,他们找寻一位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老者,找寻那个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好声音。循着声音和记忆,寻找一个与中国播音事业同在、因播音艺术教育而延续的生命。

③李瑞英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张颂的情景。那是1979年,李瑞英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位举止温和、衣着随意的长者,认定是传达室的“大爷”,随口问了一句:“大爷,您说我能考广院吗?”“你读一段报纸让我听听。”长者笑呵呵地说。李瑞英顺手拿起桌上的报纸读了一小段。长者对她说:“我看可以。”李瑞英走进考场时,不禁怔住了:这位主考官,不就是在学校门口遇到的那位“大爷”吗?

④“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都觉得张老师跟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就是因为他慈父般的关爱。”李瑞英说。这种爱,源自他对播音人才由衷的爱惜和呵护。今年年初,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的他,向学校隐瞒了病情,坚持给本科生做了最后一次讲座。2011级本科生孙超峰说,先生的叮嘱言犹在耳:“要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不羡‘追星族’的狂热,而取‘研究者’的冷静。”

⑤李瑞英播音语言表达课被张颂打了79分,跑去找老师“理论”,因为她当三好生只差一分。“张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说‘难道你学习就是为了评上三好生吗’,现在,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委屈、困难,我都会想到老师的这句话。”如今,李瑞英也给自己的学生讲这个故事,告诉他们“人如果克服不了心中的小我,就无法做一个大我”。

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李凤辉是张颂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记得,老师看完他的论文初稿后,语重心长地说:“凤辉呀,你必须站在中国播音学的土地上进行播音学的理论建设。”于是,论文被要求重写,毕业面临延期。

  ⑦面对当今“明星”辈出的电视荧屏,张颂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口语至上”,反对主持人“演艺化”,反对话语权力的萎缩或泛滥。他告诫学生:“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形象,要体现国家形象、群体形象,他们的语言权力是神圣的,怎可等闲视之?”

  ⑧“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张颂的这条要求,播音专业的学生无人不晓。张颂说,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能够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要在广播电视中,传播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精品。不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中国普通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是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持者。

⑨让声音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北京广播学院为45周年校庆而搭建的舞台上,一束光照在一位银发飘飘的老者身上,他朗诵着那首《白头发唱给黑头发的歌》,就像他自己的写照:“我的头发白了,是的,可是我是多么爱听黑头发的歌声,我们奋斗了一生,值得!”

    

相关资源:
·湖北省黄石市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湖北省黄梅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十)语文试题
·湖北省黄梅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适应训练(九)语文试题
·湖北省荆门市2013-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新余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