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的改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中设计了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得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此实验难度较大,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也较多,为了更有效地准备和指导这个实验,优化实验效果,我校在课改四年中,四次对本实验探究和尝试,就影响实验效果的几个因素,进行了改进与反思。
1 对实验材料用具的分析
开设实验的时间一般是三月和四月,一般学校都选择鲫鱼,但选择鲫鱼有以下弊端:第一,鲫鱼的大小不合适,市场购回的小鲫鱼一般在10 cm以上,用大号(直径15 cm)的培养皿,不易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选用小号(直径9 cm)培养皿,又不能很好地把鲫鱼放进去,从而影响观察。第二,鲫鱼的死亡率高,费用高。选用鲫鱼做实验,鱼鳞掉落现象严重,经若干个班级轮流实验后,鲫鱼的死亡率很高,我校十个平行班640名学生,进行一次实验后,大约需要2~3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而鲫鱼在过夜后死亡率更高。我校一次实验约需鲫鱼10 kg左右,单价8元/kg,折算下来费用很很高。第三,鲫鱼好动,影响观察,又容易污染显微镜物镜。
实验中,要把鲫鱼平放在培养皿中,将载玻片盖在鱼鳍上,其实用载玻片盖住放在培养皿中的小鲫鱼尾鳍,确实有点困难。如选用大号(直径15 cm)培养皿,虽然可以使用载玻片(长7.5 cm),但是,在显微镜载物台上放置时,很难固定。如选用小号(直径9 cm)培养皿,一般鲫鱼的尾鳍都贴在培养皿底壁靠边缘处,利于观察,但很难盖上载玻片。如果尾鳍贴在培养皿底壁中央处,容易盖载玻片,但又无法让尾鳍对准显微镜的通光孔。
2 对实验用具的改进
选择从水族馆购买回长4~5 cm左右的小泥鳅,泥鳅尾鳍色素少,生命力强。实验中可以持续20 min左右,存活时间较长,容易放在小号(直径9 cm)培养皿中,又比较安静,利于学生观察。在本地泥鳅单价50元/kg,我校只需0.2 kg的泥鳅就可以完成我校十个平行班 640名学生的实验用鱼,大量节约了开支,又提高了观察效果。
直接选用小号(直径9 cm)培养皿,不使用载玻片,直接观察。只是在观察时,将培养皿的水珠擦干净,眼睛注释着物镜,效果很好。
3 对实验操作的改进
实验中,泥鳅生命力强,但很黏滑,用纱布包裹不方便,学生不好操作。包裹住的小泥鳅尾鳍翘起很高,根本就贴不到培养皿底壁,影响观察。
改进后,让学生直接把泥鳅放在培养皿中,用侵湿的纱布盖住泥鳅的头部和躯干部,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叉开,按住泥鳅上的纱布拇指按住培养皿外壁的底部,翻过来将多余的水就可倒出。泥鳅很安静,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壁内,擦干外壁水珠,放在载物台上直接观察。眼睛要注意物镜与小泥鳅尾鳍的距离,保证物镜的清洁干燥,要熟练移动培养皿。经过这样的改进后,学生很容易就观察到血液流动及不同血管。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