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下册 ->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 正文

输血与血型 教学案例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5-6 21:26:28阅读:
字号:|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血型发现史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

 

2)通过课前调查和采访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协作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3)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义务献血的意义,树立自愿义务献血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血型的发现过程

 

2)输血与血型、学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对于表格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调查、探究、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分配: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1000ml烧杯四个,红墨水

 

2)审阅采访稿

 

2、学生准备

 

1)在亲友中调查义务献血情况,收集献血亲友的义务献血证

 

2)以小组为单位,(可自由组合)利用周末时间到采血点采访,事先由组长分配任务,拟订采访稿,将采访过程以照片或影象的形式记录下来,课上向全班同学汇报。

 

七、授课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出示一张遮蔽了字幕的图片。图片展示的是街边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景,让学生猜猜这些拥挤的人们是在干什么?目的在于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环节二 血型的发现过程]

 

众所周知:人体里流淌不息的血也是生命的源泉。一旦失血过多,就会有生命之忧。那么,如何来挽救那些因为失血过多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呢?

 

输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成功地用输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此后许多医生用输血的方法使濒临绝境的病人重获新生,然而不幸的事情也接二连三的发生,有人输血后出现昏迷甚至死亡,为什么呢?——血型不合。

 

由于输血事故的频频发生,使输血疗法沉寂了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茨坦纳首先揭开了血型之谜,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是怎样发现血型的呢?

 

当时他在研究发热病人血清中凝血素的一些问题却意外注意到正常人的血清中有一种物质,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这一现象使他联想到半个世纪前的输血反应,一个问题在他的脑海里诞生了。

 

【提出问题】:

 

输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的血清和红细胞相遇是不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原因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实验】                                       

 

他的研究小组有5个同事,他想用他们六个人的血液来做一次试验,他把自己的想法告之同事们,立即得到响应。

 

【制定计划】:

 

1、抽血,分理处红细胞和血清。

 

2、把甲的血清滴在6个载玻片上。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观察现象。

              

3、分别用其他5个人的血清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4、记录:把滴入红细胞后出现凝集团的用“+”表示。不出现的用“-”表示。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这种记录结果的方法也被称为“棋盘法”

 

【分析表格】

 

1、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发生凝集。

   

2、不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两种情况都有。

      

3、6个人的反应呈现三种不同类型。

  

【结论】:

 

1、三种血型——A型、B型、C型(O型)

 

2、输血事件是凝集的结果。

 

【思考】:

 

你认为通过上述实验便可以推而广之的得出人类有三种血型的结论科学吗?为什么?——偶然性。

 

【完善实验】:

 

1902年迪卡斯德罗医生对155名正常人重复了兰茨坦纳的实验。发现:151人与兰茨坦纳宣布的结果相同,而另外4人同其他人的都凝集,说明有第四种血型存在。称之为D型(AB型)。因为AB型人所占的比例很少(10%)当时兰茨坦纳只对6个人做了实验,因此没有发现这最后一种。这也是科学探索强调的原则之一——可重复性。至此,人类的ABO血型系统得到了完善,即:ABO血型系统有四种血型──A型、B型、O型、AB型。

 

 [环节三 输血的原则]

 

出示表格让学生分析:

 

某人血型

可以接受的血型

可输给的血型

A

AO

AAB

B

BO

BAB

AB

ABABO

AB

O

O

ABOAB

 

哪种血型可以为其他血型的人输血?

 

种血型可以接受其他血型的人输血?

 

条件:少量输血

 

原则:输同型血

 

[过渡] 输血的原理搞清楚了,目前临床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

 

[新闻资料] 5岁儿童因缺学死亡──无血源

 

分析不愿献血人的原因:(1)意识差   2)恐惧感

 

究竟丢失多少血量会对身体有影响呢?          

 

 [环节四 血量与健康的关系]

 

1、本人体重的7%~8%——换算。

 

2、丢失1200~1500——危及生命

 

3、丢失800~1000——影响健康

 

4、当丢血量小于400 mL时,一般不影响健康

  

对于上述数字,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我准备了三个1000ML的烧杯,用红墨水代表血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血量的多少。 

 

[环节五 对献血的认识]

 

让课前对采血点的献血人员和医务工作者进行采访的同学当堂展示他们的采访录像,并谈谈他们的采访感受。

 

最后,让全班同学针对等你长大成人了,你会参加无偿献血吗?这一问题自由发言,将课堂气氛再次推入一个新的高潮。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传统意义上的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课,教材中也没有突出的重点难点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处理这种课型的内容时方法各异,灵活性较强。本节课的靓点在于强化了发现史的思维过程,淡化了血型配型的原理(该内容是高中生才能理解的水平);强化了对义务献血意义的自我认识,淡化了对义务献血责任的空洞说教。整堂课的设计对听课者来说充满新意,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高潮迭起,达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真正体现于学生才能的施展之中的目的。不足之处是:若能将烧杯换成量筒效果会更好。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