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下册 ->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正文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设计(2)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5-6 21:26:30阅读:
字号:|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 七年级下册》,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一改过去老教材先介绍神经系统结构,再介绍感觉器官的排序,而是先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于是,我在设置课堂教学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竞赛机制,根据情景编故事和分析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求知,汲取知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境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我的收获六个版块。“听觉”作为第二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耳与听觉、课外拓展、其他感官、我的收获五个版块。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对眼、耳等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所以教师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竞赛机制,根据情景编故事和分析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引导他们汲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三维动画及配音,这样可以清晰直观的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经传递等信息表达清楚,易于学生掌握,对近视的成因制作模拟动画的应用,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直观,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

3、阐述近视眼的成因和耳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观察比较分析眼球与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相似的点,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及参与竞争的技能。

三、情感目标

爱眼护耳、关爱他人。

重点:眼与视觉、眼球的结构是理解视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耳的结构是理解听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听觉的形成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

难点: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晶状体的变化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是关键。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眼球和耳的模型、多媒体课件,镜子等。

教学过程:(分二课时授完)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与视觉)

教学环节

设计方案(师生活动)

设计依据

导入新课
(2~3分钟)
人性化的情景导入:以学生熟悉的现代化青岛都市风貌引入视听情景,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学习科学知识作铺垫。由“人是怎样感知外界环境的?”引发本节课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学生在优美的视听氛围中,调动感官欣赏、聆听,感受教师创设的动感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情绪积极而又放松。

新授内容


知识一
眼与视觉
(15分钟)


(一)
观察与思考
(5分钟)


(二)
眼球的结构
(5分钟)


(三)
视觉的形成
(5分钟)


走进生活
(5分钟)


知识二
近视及预防
(10分钟)


(一)
近视的成因
(5分钟)


(二)
近视的矫正
(3分钟)


(三)
近视的预防
(2分钟)


课外拓展
(2~3分钟)

知识一:
眼与视觉
(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自学讨论眼球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学生分组观察眼球的模型。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组参与竞赛(看看谁最棒)。
(二)眼球的结构
多媒体课件展示眼球的结构:
1)眼球壁:外膜、中膜、内膜。
2)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学生观察媒体展示,加深对眼球结构的认识。
(三)视觉的形成
“想一想”眼球成像与传统的照相机成像有什么相似之处?归纳分析并回答,联想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完整。
教师点评并展示课件、图、表。学生比较记忆,通过三维动画的演示展示视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走进生活:生活场景
1、进出影院。
2、猫的瞳孔的变化。
瞳孔的调节:瞳孔由虹膜控制,虹膜的色素决定眼睛的颜色。
探究实验:观察瞳孔在亮处─暗处─亮处的变化。
师: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瞳孔的这种变化使进入眼球内部的光线要适量,否则就可能引起视物不清。
知识二:近视及预防
(一)近视的成因
“看一看”柱状图使数据分析更有说服力。
“查一查”调查呈现本班学生的近视率。
“试一试”试着分析近视的成因。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演示近视的成因:用眼过度,肌肉疲劳,使晶状体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外界反射来的光线经晶状体的折射后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
(二)近视的矫正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演示近视的矫正:佩戴凹透镜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三)近视的预防
引导戴眼镜的学生思考生活中因近视而带来的不便,从而很自然地过度到用眼卫生,强调用眼卫生的意义,认同“三要”“四不看”。
教师提供多媒体画面。
课外拓展
隐型眼镜及准分子技术的链接,为学生窥视现代医学提供了媒介,也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究现代生物科技奠定了基础。“我的爱心奉献”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该知识点,记忆性较强,通过阅读、观察、交流、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使课堂气氛达到第一个高潮。多媒体的应用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有利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通过竞赛,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薄弱环节,教师再运用多媒体重点分析,详细讲解。利用闪烁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实现归层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眼球成像的原理,小循环多反馈的方式,让课堂贴近生活,实现知识由掌握到应用的转变。

 

图片、文字、三维动画及声音等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眼球结构的感知实现平面到立体的清晰的转变,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课堂气氛达到第二个高潮。 

 

这是过渡环节,在设计上充分重视其教育性和感染性,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使学生在动与静的交替中认知体验,并通过思考交流,自然过渡。

 

卫生班长展示课前调查数据,引导学生从近视率的数据比较中,试分析近视的成因。

 

该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贴近学生的生活,多媒体动画的应用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具体、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气氛达到第三个高潮。

 

由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了课堂为学生发展的原则。

 

在课外拓展板块,融合现代生活场景,体现时代气息。

我的收获(5分钟)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引导全班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归纳总结。 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懂得了,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到情感的升华。
视听集锦
(2~3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千手观音”画面引导思考,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学生身临其境,感知、体验周围的环境,回应主题。 篇尾的音乐和动画,与导入部分前后呼应,有机地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与序列性。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