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2.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 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 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②考古发掘???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5.《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 A.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6.《明史》中记载:明朝初年并没有“银法”(即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规定),到明英宗时规定“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这一规定( ) A.意味着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 B.使白银成为唯一的货币 C.有助于白银的货币化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8.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9.“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 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 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B. 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10.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12.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材料中“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出现“康乾盛世” C.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D.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 13.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14.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5.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16.“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这一观点强调的是 A.天才发明者无法决定历史的发展轨迹 B.工业革命无法将科学原理付诸实践 C.现实需要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 D.科学研究是催生工业革命的直接动力 17.英国在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年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l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速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A.黑奴贸易带来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的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移民的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 18.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都以技术为中心,但现在,多数国家却仍然落后,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些技术,而是因为运用先进技术的资本不够,操作和使用的技术水平不够,更重要的是,不愿接受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材料突出反映了 A.落后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就能迎头赶上 B.接受技术和资本就能实现社会改组 C.落后国家具有足够的资金就能突破重围 D.工业革命需具备心理和文化的动因 19.咸丰八年(1858),中英签订《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明确规定:凡进口洋货均得享有子口税之特权,税率为2.5%,若系从价货物及进口豁免关税的货物(除金银、外国银钱、行李)时,每值百两抽二两五钱,纳子口税后,可免征其它内地税;其货主为洋商。条约的签订 A. 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杜绝了列强在华贸易走私 C.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国内市场 D.利于扩大洋货在中国内地的贸易范围 20.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 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 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1.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 年代 钢(吨) 生铁(吨) 煤(吨) 锰矿石(吨) 1935年 256565 787061 36091747 31400 1936年 414315 809996 39902985 43400 1937年 556347 958683 37230469 79187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22.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下列对近现代重庆地方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重庆史事 史事解读 A 1897年,重庆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渝报》诞生,宣传兴民权、改科举,鼓吹救亡图强。 《渝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B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夺取清廷在渝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 重庆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 C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D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23.下面对表格中标××年份经济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很可能是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 B.该时期商业增速最快 C.当时北京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D.可以得出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相对均衡 24.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25.《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里的“新的社会组织”是 A.农业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村民委员会 26.1961年,我国的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000万吨降到1000万吨,1962年再降到600万吨。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经济困难 B.巩固大跃进成果 C.加强环境保护 D.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27.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①“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④③ 28.2015年1月1日,《人民日报》题为《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的元旦社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筑就长青基业的必由之路。回溯历史,题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元旦社论应刊发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79年 D.1992年 29.对下列图表中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变化原因的解渎,正确的是 1953—198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A.①个体农业经营落后 B.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③自然灾害的影响 D.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0.下图是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锐减,其原因有 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 ① 国有企业改革 ② 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④ 国家加强管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1.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在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3年后一度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 计划经济,政府控制 C.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D. 特区建立,广告兴起 32.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根据傅斯年的观点,通过图2可以看出 图2 A.政策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城镇居民增收意识比农民强 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村改革 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增大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的理由。(2分)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右图为安格斯·迈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所采用的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根据右图,指出图中中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悬殊时段,并分析导致该时段差异巨大的经济、政治因素。 35、(26分)北京同仁堂见证了中国300多年的社会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断一 1669年同仁堂由乐显扬创建,1723 年开始供奉御药,创业初成。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己任,讲究“仁心仁术”之道。 片断二 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片断三 解放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 年, 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 年初以来, 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 TGA 认证, 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 年以后, 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 22 家。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1)据片断一,指出同仁堂的文化理念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相吻合,该流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4分) (2)据片断二,概括近代同仁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原因。(10分) (3)据片断三,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12分) 31-----32 B D 33、【答案】 参考答案: (1)特点:城市布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出现(2分);城市数量增加(1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1分)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4分)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4分) (3)理由: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开始殖民扩张和掠夺,促进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的推动。(2分) 34、最为悬殊时期:十九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2分) 原因: 中国:统治集团推行的政策,战争频繁、国内政局动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落后、工业比重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5分) 西欧:工业革命不断扩展,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模式不断成熟;各国不断进行海外贸易、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形成。(5分) 解析:本题属于依据图表读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题,作答时候要围绕材料中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提取,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原因。第一小问从图表坐标轴中明显可以看出在19世纪中后期达到20世纪中叶,中西差距明显拉大;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因素可以从中国当时社会性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时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原因;欧洲因素可以从工业革命开展、殖民扩张掠夺以及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形成等角度组织答案。 35、国内方面: 参考答案: (1)儒家学派。(2分)思想核心:仁。(2分) (2)发展态势:曲折发展。(2分) 发展的原因: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政府的支持;新机器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实业救国的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等。 衰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等。(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但要涵盖“发展”和“衰落”两个方面) (3)三大改造(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 国际方面: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等。 国内方面:深化改革开放(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10分,每点2分,答出5点即可但要涵盖“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