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许昌市五校联考高二第一次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 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殷周之际文化“兴 废”主要表现在( ) A.家族文化取代部族文化 B.人本文化取代鬼神文化 C.专制文化取代分权文化 D.理性文化取代巫觋文化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 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 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 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3.英国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 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 仪式均以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 ) A.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B.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4.“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 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 )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C.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5.伯利克里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 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 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 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B.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C.法律只在公家事务中发挥作用 D.深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 6.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组织之一。它以“反清复明”为主要口号,其成员主要来 自下层劳动群众、三教九流、无业游民以及农民。根据下表判断,这些事件透露出的 问题是( ) 1796—1850年的54年间,涉及天地会的事件 事件起因 数量 “遇事有人帮助,免人欺凌”者 26起 因穷困而“敛财分用”者 15起 为抢劫富户而“得财分用”者 39起 攻掠城镇“竖旗起事”者 11起 A.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需完善 B.汉族人民“反清复明”的政治诉求强烈 C.近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 D.百姓“均贫富、等贵贱”的意识长期存在 7.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 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 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 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 ) A. 国际关系中实力和正义同等重要 B. 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 C. 日本的“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 D.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8.辛亥革命后,溥仪的师傅陈宝琛常常议论:“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国朝二 百多年深仁厚泽,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保皇派的宋育仁发表了还政于清的演 讲,一时传遍各地。这实质反映出民初( ) A.帝制和复辟仍据占思想主流 B.革命党人的影响力迅速下降 C.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D.共和国家权威与象征的建设不足 9.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 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 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 A. 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摸糊 B. 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 C. 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10.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 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 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 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C. 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1.“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 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 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全 球通史》)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 ) A.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 B.亚非地区将走向联合 C.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由此建立 12.恩格斯后来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前言时承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 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1895年,他 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恩格斯 形成上述认识的原因是( ) A.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 B.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C.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 D.资本主义调节机制渐趋成熟 13.“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 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 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 A. 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 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 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 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14.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 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 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 父母丈夫不能阻也。”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 )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 B.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D.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15.货币称为“钞票”,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说的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如“盐引”“茶引”等,拿凭证 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 ) A. 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B. 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C. 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D. 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16.鸦片战争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 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 由此可见( ) A.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传统土布与洋纱各具特色和优势 C.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 D.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体 17.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另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据此可得出的结 论是( ) A. 中国近代矿业几乎为官僚资本所垄断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的输出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 D.中国近代矿业生产被外国列强全面垄断 18.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 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 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 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19.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 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 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20.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 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现实中小麦价格一般在50-60先令之间),到 1846年英国议会又宣布废除“谷物法”。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经济危机的爆发 B. 国际市场谷物价格的低廉 C. 工业革命的完成 D. 重商主义的推行 21.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联邦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 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 便 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 ) A.各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C.美国对英国经济的依赖性 D.政府拥有法定货币发行权 22.“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 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材料说 明的是(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3.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 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中工作。对以上材料理 解正确的是( ) A.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24.1981年,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撒切尔夫 人则主张,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 转型。据此可知,两人都强调( ) A.加强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转型? B.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发行 C.恢复自由放任,激发市场活力? D.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 25.下面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以下对此表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 A.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C.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D.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二、非选择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2分、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 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 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 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 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6分)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6分)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分析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趋向。(6分) 27.下图摘编自安德森·麦德逊《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中国和西欧从公元400年到公元 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对比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收入(对数标准)。 请提取图片中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28.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中有一段对话,涉及到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动状况。中国人问:“敝邦所用银钱,皆来自贵邦,不识何若是之多也?”艾儒略答:“西来诸商,与贵国(中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之矿也,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处而进者。盖其地之矿,广而且腴,计十分之土,金银且六七分也。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阻 塞,信用日衰,至咸丰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废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向。你是如何理解“敝地实受多银之害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中期中国白银流出的主要原因。(6分)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6分) 历史答案 选择题 1---5 DCABB 6---10 CDDDC 11--15 CDDBD 16---20 CCDCC 21---25 BCACB 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商朝时期神秘观念笼罩着整个社会,无事不卜是当时的显要特征,因此整个商文化属于巫觋文化,西周礼乐文明重人文,理性色彩明显,故D正确。西周文化不属于专制文化,更非家族文化,故A、C错误;鬼神文化不能完整概括商文化的特征,故B错误。 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而不知效忠于‘国’。”反映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的消极影响,故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选C项。 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罗马法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故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排除。 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罗马法。题眼在于“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根据时间排除A项;根据“境内”排除C项;D项不符合罗马法的追求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本质。从材料可知,被告与原告在在判决宣判之前是平等的,这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的公平与公正,B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项。 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可以看出古代雅典遵循法律的特点;而从“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可以说明“法律至上”原则在雅典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综上所述,判断选项,可知B项符合题意,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材料的描述与罗马帝国万民法没有关联性,排除D。故选B。 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遇事有人帮助,免人欺凌”者、因穷困而“敛财分用”者、为抢劫富户而“得财分用”者、攻掠城镇“竖旗起事”者。说明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人民生活困苦,危及社会秩序,C项正确。B 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A说法也不对,中国当时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的说法也就不成立。故选C项。 7.【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目中赫德的观点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虽然是正义的一方,但仅仅只有正义并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还需要有更加重要的国家实力,中国没有相应的国家实力,在战争中战败也就无可厚非了,ABC不能体现赫德的观点,故选D。 8.【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民国建立后,共和国家权威与象征的建设不足;BC项材料无法体现;A项错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答案选D。 9.【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1930年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故D项正确。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并不模糊,故A项排除。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不是正确决策,故B项排除。扩大红军表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并未完全遭摒弃,故C项排除。 10.【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临时政府没有真正认识人民的力量,没有满足群众的急切要求,是终被推翻,当时人民的迫切要求是生存与和平,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与和平法令,满足了人民的要求,C项正确。 1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建立新的权力中心,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说明新的权力中心必将形成,故C项正确; A中的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不符合材料主旨;B中亚非地区将走向联合不符合史实;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由此建立显然不可能。 12.【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已经不那样明显。”1895年,他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可知是时代发展了,形势变化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了缓和矛盾调整了统治政策,D正确;A放弃错误;C至今也没实现;B不符合史实。 1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说明厚葬风气源于孝道的虚名,故A项错误;厚葬与重农抑商和土地私有制无关,故BC项错误;死后的厚葬可以获得孝的美名,同时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西汉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故D项正确。 1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依据材料中“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和“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可知受新经济和新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并接受了新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和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能完整表现材料。 15.【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题干中“钞引”制度指的是“商人……经营凭证”“暴利性的行业”,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宋代的发展,据此分析额可知D符合题意;材料中主要阐述了“钞票”起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并没有说明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货币,也没有说明商业活动限制的打破,排除A、B;题干中只是说明了商人取得了暴利行业的经营凭证,并不是说明了控制重要产业,排除C。故选D。 16.【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 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因此选C。B不符合材料,A应该是商品市场,D错在全国范围,排除。 17.【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依据表格中1933-1936年以及表格中“锑、锡的输出的比重“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没有把重工业资源很好利用,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所以选C。 1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故D项正确。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19.【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夷指外国人,众夷来买茶说明A说法正确;茶在市场销售,说明D说法正确;“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说明B说法正确。C项材料无从体现。因此选C。 20.【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反映,在19世纪初期,英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其它三项也是废除“谷物法”的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故答案选C。 2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785年,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