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历史 -> 高三下学期 ->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三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典型例题

  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由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 (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设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材料2: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岁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

——据《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3:(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通鉴选·杨炎与刘晏》

  材料4: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初,府兵之制,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兵制》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3的征税标准各是什么?为何出现这种变化?从材料1中能找出什么依据?

  (2)指出材料2中年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其目的和效果。

  (3)材料1中“庸”和材料3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用?

  (4)材料4和材料1有何联系?这种兵制有何优点?

答案:

  (1)前者以人丁为主,后者以土地、财产为主。原因: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材料1中规定世业田归私人所有,从法律上为土地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2)变化趋势:丁男中男的起岁增加,而“老”的年龄提前。为减轻赋役。有利于广大民众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3)“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行商”的规定使商业合法化且量亦较合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授田者要服兵役。兵农合一,有利于军队自给,可避免武将专权割据。

  例题分析:本题四段材料涉及唐朝的土地、赋税、兵役等多种制度,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全题共四问。第一问从“标准”入手,分析其变化,变化的原因要从材料1中找固有的依据。第二问“变化趋势”,要说明目的和效果,这只要联系唐初的政策使可得到答案。第三问中的“庸”,教材中有说明,“行商”虽无说明,但联系唐朝商业的繁荣亦可作答。第四问较容易。

  例2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据此回答1~2题。

  1.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2.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A.新式学堂毕业生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B.学子罢考抵制科举制

  C.四书五经等德学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

  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答案:1.A  2.D

  例题分析:本题是2000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的一道题目。文科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综合,这是目前命题的基本思想之一,本题就科举制的实行与废除进行考查,就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搞好学科内综合是学科间综合的前提。对第1题,选项B易排除,结合隋唐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历史背景,比较选项A、C、D,可知应选A。第2题可灵活运用排除法,结合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西方文化传入,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国家需要的是从事实际业务的人才,而不是封建官吏,可知应选D。

  例3  唐中期均田制度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土地买卖的频繁

  C.土地兼并的严重   D.政府无公荒地可分

  答案:A

  例题分析:根本原因就是根源、实质、内部、深层的原因。找根本原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的、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均田制破坏,原因很多,四个选项都可以说是原因。问题在于哪一项是实质、根源性的原因。从表面看,均田制维持不下去是政府无公荒地可分,而无公荒地可分说明大量的土地开发出来,土地的大量开发说明经济发展,土地的价值增加,因而土地买卖频繁起来,在土地买卖当中,土地逐渐向大官僚、大地主集中。大官僚、大地主凭借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巧取豪夺农民的土地,这就是土地兼并。这些原因中哪一个是根源性的原因呢?只能是生产力的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促使土地买卖、兼并加剧;正是这种发展,使政府控制的无公荒地愈来愈少,最终导致均田制的破坏。根据这一分析A项才是根源性的、实质性的原因。

  例4  唐朝两税法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B.它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赋税负担

  C.它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  D.它适应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答案:D

  例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辨析选择能力。题干的题眼是“原因”,题项摆出类似原因,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两税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等多方面的知识。两税法的实质在于改变征税的标准,即由以前的人丁为主改为以财产为主,而不是取消人头税,以财产为主实际上承认了现有土地占有制,因此不可能遏制土地兼并,只有适应封建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才能得以实施。因此主要原因是D项。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