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地理 -> 高一下学期 ->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六节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1:00阅读:nyq
字号:|


典型例题

  例题1. 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在它的周围要有比较稳定的顾客

  B.在它的周围要有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

  C.要有较好的大型运输码头

  D.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解析】本题中B、D为商业中心形成的两个主要条件。而A中比较稳定的“顾客”不妥,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顾客并不一定“稳定”,也不能作为形成商业中心的“主要条件”。C中“大型运输码头”不是每个商业中心必备的主要条件。

  【答案】B、D

  【点评】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与其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选项B、D分别是从经济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位置来考虑的。

  例2. 有关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商业城市才称得上商业中心,城市内部的商业活动不能形成商业中心

  B.商业中心一旦形成之后,其地位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C.商业街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往往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D.商业城市一般具有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和易于商品集散的优良的地理位置

  【解析】(1)商业中心包括两类:一类是担负一定区域的商业活动中心职能的城市,称为商业城市;另一类是指一个城市内部商业活动集中的地区,称为城市内的商业中心。故A错。

  (2)商业中心一旦形成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和交通的发展,一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商业中心的变化。如扬州的商业地位让位于上海,旧城区的商业中心让位于新城区等。故B错。

  (3)一些商业街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故C对。

  (4)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是影响商业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答案】C、D

  【点评】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商业中心的类别、影响商业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商业中。心地位的变化等。

  例3. 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并且多以_________和_________为组织形式。

  【解析】在大城市中,商业中心多以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由于大城市人口密集,需要消费的产品种类繁多,为了满足消费者购物、娱乐,以及享受各种服务的需要,商业街内集中了较多的零售商店。而在一些居民住宅区内,通常建有商业小区,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

  【答案】商业街;商业小区。

  【点评】商业街和商业小区都是商业网点中相应规模的固定形式。在大中城市则更为突出。例如西安的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和解放路都是主要的商业街。

  人口密度决定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人口稀少的地区,多采用流动服务的灵活组织形式,像货郎担、大篷车等;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地区,则采用相应规模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在很多国家,人们采用电视购物的办法,使用无人自动售货机。

  例4. 有关商业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从人类产生以后,商业就出现了

  B.商人是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层

  C.商业活动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

  D.商业活动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解析】(1)人类是在新生代第四纪出现的。而商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是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交换这种满足生活需要的手段出现后,劳动产品才转变成了商品,商品也就产生了。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初期,便产生了商业。故A错。(2)随着商品的产生,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并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特殊阶层—商人,其职能是“专门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故B正确。(3)由于商业部门不只是为一个生产部门和企业推销商品,而是为许多生产部门和企业进行商品购销活动。这比每一个生产部门和企业各自单独建立一套供销机构,专设一批供销人员直接经营商品,在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的耗费和占用上都要节约得多。它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故C是对的。(4)尽管商业不是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其生产的产品是非物质形态的,但它可以为生产部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刺激消费。而生产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又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故D错。

  【答案】B、C。

  【点评】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它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商业活动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有利于加速社会再生产过程,有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