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辩证处理好语文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六郎中学沈显俊
要辩证处理好语文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六郎中学 沈显俊
语文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这一轮新课程教改中既有不少的收获,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生发了许多感悟.这里我想就语文新课程深入推进中遇到的几个 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探讨,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一.正确认识新型学习方式下的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问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互助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些都有道理。但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往往不适度地把以前的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他们的理解是:学生是主人,学生是上帝,要“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于是乎,课堂由“一言堂”一下变为了“大放羊”,教师在课内成了旁观者.陪客,不敢过多干涉,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甚至出现了错误的结论教师也不过问,课完全放开, 认为这才是课堂的“开放”。我认为这应该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 我们说,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是平等的,这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指我们的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的人格,不能损伤其自尊。除此之外,其他各方面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完全对等的。课堂中师生双方的地位并不真正平等,主要是因为二者的职责、任务不同。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履行自己职业的责任与义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就课堂行为看,教师与学生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真正地在“共同学习”,教师对教学内容多半是有了把握,有的是知道了结果,或是早就准备了的。教师的设问、设疑与引导,“故作交流”,其实是为了诱导学生学习,不是自己在完全真正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总体上是要引着学生走的,只是收放适度不要包办代替而已。师生课堂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并不是说教师卸下自己的职责而失去其主导性。该“干涉”的要干涉,该纠正的要纠正,该限制的要限制,该“主宰”的要主宰。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但教师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自己甘做一个旁观者也是错误的。终究教师是组织者,是教学的主要计划者和安排者,而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又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不能说一讲师生平等,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就任由学生决定一切,就一盘散沙,放任自流。事实上,完全缺乏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课堂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话,还要我们学校、教师有什么呢?
二,正确认识语文积累感悟与分析训练的关系
重视积累与感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一个科学方向。是长期总结出来的科学结论.但是中学生学语文只读(背)不讲,只悟不练,也一定是一个误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有其道理,但中学生语言积累薄,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均较缺乏,单纯地去“悟”,漫无边际的“品”,既慢效果又不理想,这难道不是我们一惯所反对的“少慢差费”吗?有迷惑地读一百遍,为何不让教师恰当地点拨“分析”一下呢?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度的点拨、分析、指导,应该是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再者,教学中片面地回避训练恐怕也有失科学。 在今天的新课改课堂中,许多老师不敢抓训练,甚至连基本字词都回避,把较多的精力都集中在“悟”上,学生和老师都反映下课后无所收获。课后基本上没有作业。这在当前是较普遍的情况。我们知道,各种语文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语文素养的养成,训练必不可少,也是不可或缺的。缺乏必要的训练只会使语文素养下降。我认为语文课该“分析”时就大胆地去分析,该“训练”时就坚决地去训练,不能因为要加强感悟就忽视基本素养的养成.
三.正确认识教学课标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在课改实践中, 最令人感困惑的就是这个“过程”与“目标”的关系问题, 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上,许多人总认为我备好的课、确定的教学任务就是目标,一节课应该完成我定下的目标, 如果学生活动的“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多,我的课没上完,“书”没教完,别人就会认为我这节课目的就没达到,就是失败的课。于是在课堂中,许多正在整体感知的读书.刚刚开始的讨论就被强令停止。教师怕时间不够,不得不让学生从“过程”中停下来,直奔预设“目的”,“过程”在“任务”面前变成了一种表演。这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我认为语文学科不象某些自然科学,非得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个明确的目标,语文学科的教学追求的是多元化目标。我们不能以教学自然科学学科方法去教学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当然要有目标,只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目标过于明确、控制得过死也不妥,它应该是既具体又模糊、既明显又隐藏的。有些目标表面看来没有马上达到,但通过学生的深入探究,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大有益处的,这就不是一个看似明确的目标所能达到的。于漪老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提出“追求综合效应”的主张。追求综合效应,就是说我们既要重视显性、明确的目标,又不能忽视隐性、模糊的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重点,又不能完全为重点而教,这大概是语文学科十分独特的地方。 语文课程改革不能因改革就回避传统和实际,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传统的汉语学习规律和现代语文教育改革不能完全割离,课改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汉语文终究是汉语文。只有正确处理好课改中的这些问题,特别是辩证地处理好课改中的这些关系,我们的新课程教改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
2007年10月9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