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打造一支生花妙笔
让学生打造一支生花妙笔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中载: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名闻天下。从此就有了“生花妙笔”这个词,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
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这样一直生花的妙笔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表现力的文章呢?
杜绝陈词,追求陌生化。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其实,之所以会如此,一是由于人们总是用熟悉的眼光观察自己熟悉的地方,二是由于人们总是使用现有的语言熟习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如果尝试使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世界,尝试使用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所见所闻所感,那肯定是另一番样子!例如:
普通版:农村,道路总是那样弯弯曲曲,小河总是那样缓缓流过,树木总是那么熟悉。
润色版: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永远不会有人想起来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树林是淡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鲜活感人的事情和令人流连的风景,只是我们自己往往没有通过较好的途径去予以寻觅特别是没有通过较好的途径去予以表达,这才导致了我们写出的文章没有足够好的表现力。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要使文句新颖脱俗,鲜明有味,富有表现力,应尽可能选用那些能调动读者感官体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
巧用修辞
修辞的作用就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修辞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
例如: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毕淑敏《孝心无价》)
排比与比喻的结合,把“孝”具体化,深刻化,让读者明了于心又回味无穷。再如:
如: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张彦金《无悔的付出》)
这段文字精练生动,寥寥数语把左思的付出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功劳在于作者巧用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运用各种描写,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才情。
描写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是优秀作文的得分点。描写即用文字做画,文章中有一两段细致入微的描写,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举例:(卢沟桥)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选好角度,学会适时点染。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发感情的方法有很多,我们的感情既可以借助景物描写抒发,也可以通过事件叙述抒发,而更多的时候,能否适时点染,以撩拨读者的情感,激发阅读的兴趣,往往是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心随飞翔》的作者王光荣则可谓是熟谙此理了,写“神五”点火腾飞这一最撼人心魄的瞬间,作者仅用“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剌苍穹”一句,便把“神五”腾空而起的壮观景象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眼前了。然后他抓住这一“重头戏”,用“这一刻,我们的心也随之飞翔”和“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两句抒情议论,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接着用“喜悦与胜利的泪水夺眶而出”一句,极力渲染了人们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如果没有这样恰如其分的点染,如何取得这样感动人心的效果?
巧用联想
联想和想象是写做的最基本能力,也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巧用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可谓一举两得。
如:雪夜,该有多少点燃的蜡烛,在倾听着?天空飘洒的言语;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激情,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跃跃欲试的画家无力画出雪白的精神;该有多少涌动的琴声用音符描绘着春的到来,再巧的手指怎能弹出落雪美妙的音韵;该有多少美妙的迎春花藤伸出梦境之外,每一处结开的苞蕾都酝酿着春的经历;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雨;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该有多少情人,借每一片雪花,飘飞着对爱情和人生的祝福。(刘兰鹏《落雪》)
这段文字作者用想象写成,写出了雪夜的灵动,写出了雪夜的美。没有想象,不管用细描还是白描,都不会有如此美丽的雪夜展示在读者面前。
巧用句式
现代汉语有多种句式,有肯定句、否定句,有主动句、被动句,有倒装句,还有文言句式,写作时要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使语言准确、凝练,增强表达效果,而使语言有文采。如: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的场面感动了。(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三句话,一、二两句是主动句,第三句是被动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三个分句主语的一致性,从而突出陈述重点;否则语意的连贯、语气的流畅就会受影响。又如: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鲁迅《狂人日记》)
“未必不会吃我”同“大概也会吃我”意思相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狂人”当时对情况进行估量的那种微妙的心理变化。
现在中学生写文章,当然要以散句为主,但是全用散句就难免单调、散漫,显不出文采。“物相杂故曰文”(《易经?·系辞》),因而散句中要杂以整句。整句庄重有力,匀称谐调,能显出一种整饬美。如:
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有始无终的距离,它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做了民族的魂,随着日月的更替,让人们深味着其中的永恒。(张彦金《距离产生美》)
上面这段文字整散结合,参差错落,既有流畅的旋律,又有铿锵的节奏。
巧用名言警句
写作时,巧妙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使行文流畅,增强节奏感,还可以丰富语言的内涵。如:
那夜,华子失眠了,他又一次把教师这两个字放在心的天平上,苦苦衡量。李国强的话又响在他的耳边,“像您一样”,他的脸不由地发起烧来?。华子翻身下炕,打开灯,在日记本上郑重写道:青春是追逐太阳的壮丽,绝不是守侯月亮的无聊,我永远是大山的儿子。(将艳君《无声的诺言》)
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句式长短结合,徐疾交替,在最关键的时刻引用了一个警句:青春是追逐太阳的壮丽,绝不是守候月亮的无聊。既含蓄又深刻地表达了华子的心声,凝练,厚重。
“写作有法但无定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是方法是建立在大量读写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一定量的写作训练,那方法也只能是形式上的方法,而不能和实际写作结合起来。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写作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这就要让学生明白,真正的高手写作是出神入化的,没有什么模式限制的,
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学习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要提高其语言的表现力,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平时多下点苦功夫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练好语言的基本功才谈得上表现生活,当然积累得太少了也是文章的表现力不够好的一个原因,同一句话被反复说,就像嚼烂的饭始终不咽,一直在舌头上翻来覆去,那最后也就只好吐掉了。但无论怎么说,只要在苦练基本功的基础上,掌握运用优化语言的技巧,对于提高语言的运用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