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成为一株会思想的苇草
让自己成为一株会思想的苇草
——《外国小说欣赏》学习建议
初次接触《外国小说欣赏》,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五光十色、奇异怪诞的艺术世界。面对这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风格迥异的小说经典,我们就像在大草原上迷路的孩童,先是惊喜万分,继而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这是我们熟悉、喜爱的小说吗?小说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答案是肯定的,这些不仅是小说,而且是小说中的经典。课本所选的十六位作家,其中有六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他十位都是开宗立派的小说大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让我们觉得陌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风格流派争奇斗艳。小说是个繁荣的大家族,流派纷呈,争奇斗艳,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创作主张和艺术追求,因而创作出来的小说风格就大相径庭,如以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主张“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为了把幻化现实,这一派喜欢在小说叙述中插入大量的神话传说、离奇荒诞情节,使小说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特点。又如以英国作家弗吉利亚·伍尔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则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这些不同的小说创作理念,使小说这种文体呈现出多姿多彩。
2.文化背景千差万别。一个时代有一时代的审美潮流,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心理图式。比如传统小说大都追求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性格鲜明,情节设置曲折跌宕;现代小说则追求人物内心真实、性格多重结构,淡化情节,故意拉大与生活的距离等等,这是时代背景不同造成的审美差异。又如阅读日本小说,像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春上村树等作家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和清婉的愁绪迷漫在我们周围,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既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又有女性般的柔软细腻,爱残月、蓓蕾和散落的花瓣,追求生命瞬间的闪光和永恒的寂静……日本小说的这种审美情趣就是由大和民族特有的“物哀”心理造成的——樱花之美,不在盛开,而在飘落。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自然就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异国情调”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思维习惯。
3.鉴赏理论迥然不同。小说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人物”是小说最重要元素,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之分;“情节”是人物活动留下的痕迹,情节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这些就是我们熟悉的小说鉴赏理论,所以一赏析小说,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去概括情节,然后把人物放到环境、情节中去分析,最后概括出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可是,当我们用这套理论去赏析这些外国小说时,就发现不是那么流畅,甚至无法操作,如《墙上的斑点》《在桥边》《半张纸》《沙之书》《骑桶者》等等,因为这些现代主义小说不再象古典小说那样“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它们或淡化情节,或模糊人物,或幻化背景。为此《外国小说欣赏》引进了“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这八大小说元素,建立了全新的小说鉴赏理论,并要求我们用这些理论去解读。
当然这些都是客观因素,我们不习惯或读不懂这些小说,更主要的是知识储备、阅读视野、审美能力的不足,而这正是我们学习《外国小说欣赏》的目的所在,即通过学习,积累一些有关小说的新知识,并从这些优秀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提升小说鉴赏能力,养成高格调审美情趣。因此,在学习《外国小说欣赏》时,特别希望大家心怀高昂热情,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吃透单元话题知识
《外国小说鉴赏》的编排方式,与以往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而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都是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品。显然,这样的编排意在给读者指点一条切入小说文本的路径,因此,吃透每个单元的话题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解读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有关小说叙述技巧的一些知识,像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叙述速度等等,然后以这些知识为拐杖进入文本,从叙述的角度进行赏析,领会海明威简洁而有节制的叙述特点及其艺术魅力。不过,我们在学习这些单元话题知识时,一定要结合小说文本或实例来加深理解,切勿生搬硬套,比如关于第八单元的“虚构”,我们以前经常把虚构当贬义来看,认为虚构就是胡编乱造,虚构就是不真实,可是单元知识告诉我们虚构是小说的生命,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这又该如何理解呢?其实,只要读完《沙之书》,我们就能理解了。小说作者煞有介事地讲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书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就像沙子一样。显然作者是在虚构,这样的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然而它却让我们联想到诸如无止境的欲望、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已力量、魔力无穷的金钱、浩瀚的知识、无法挽回的时间等等,正如赫尔博斯所说:“一件虚假的事可能本质上是真实的。”因为“本质真实”,虚构就显得比生活真实更具冲击力,更能引人深思。
二、遵从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尽管《外国小说鉴赏》引进了全新的小说鉴赏观念,让我们懂得小说不仅仅靠情节来支撑,不能简单地在故事层面滑行,小说更应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等等道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既然是小说,那就得遵从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1.分析情节:把握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情节要义;从情节运行中察看人物形象,领略人物心理、性格、情感、思想;评判情节运行是否合理;揣摩情节设置的匠心独运。
2.评价人物:从情节运行中察看人物,看看人物做了哪些事,在某一事件上人物是如何表现的,思考影响人物言行举止的各种因素,以此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心理、神态动作描写中察看人物,发掘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从人物关系中察看人物,考察你要评价的人物是如何对待其周围的人的,他周围的人又是如何对待他,以此对人物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察看人物,了解人物生活背景,探究人物心理、性格成因。
3.挖掘主题:小说主题隐藏在情节和人物之中,挖掘主题即透过情节思考隐含在背后的真相——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这样的事能带给我们哪些思考;透过人物探寻人物的社会意义——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人物、这个人物的命运给我带来什么启迪。
4.品味语言: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含蓄隽永的语句;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提示人物性格的;品味作者叙述语言的腔调和速度控制及由此形成的语言风格。
5.赏析技法:赏析文中所运用的语言技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反语、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赏析各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技法,如外貌、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人物描写手法,对比烘托、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对突出人物思想性格上的作用等;赏析各种结构和构思技法,如结构上的悬念设置、摇摆延迟、伏笔照应等,构思上的象征、意识流、荒诞、以小见大等等。
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结合新的知识和观念,如分析情节,不仅要善于把握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还要懂得从叙述、场景、虚构等角度赏析情节,分析情节运行过程中作者是如何设置延迟和摇摆的,分析情节是如何纳入结构这个容器之中的等等;分析人物学会运用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知识等等。总之,我们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融合。
三、做一株会思想的苇草
阅读欣赏不只是一种消遣娱乐活动,它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生命意识的自由抒写,是个体精神的展示,它要求我们做“会思想的苇草”,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对话,读出属于自己的、超越他人的东西,从而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品质。而《外国小说欣赏》所选的这些经典小说,其文本都是“召唤结构”,蕴含着许多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领域,为我们准备了巨大的腾挪空间,它时刻召唤我们进入小说情境,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去填补空白,诠释未定领域。
具体来说,一要尊重自己的阅读原感受。这种原感受是不带别人前见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尽管很多时候,它是那么的粗糙、浅陋,甚至可能误解,但这是我们与文本对话的起点,是思考与探究的起点。比如初读《牲畜林》,我们原感受可能是——如周星驰无厘头般搞笑——农民朱阿是如此的滑稽、笨拙,误打误撞,最后却被人们奉为英雄;继而就促使我们思考搞笑的意义,特别是当我们的原感受与他的阅读感受碰撞的时候,阅读就被引向了深刻。
其次要珍惜自己的不懂。由于时间、空间距离,视野、审美趣味差异,阅读经验的缺乏,对我们来说,这些外国小说注定包着一层厚厚的外壳,读不懂是正常的,不必惶恐、颓丧,相反我们要珍惜。“不懂”意味着产生问题,而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比如读伯尔的《在桥边》,有些情节就让人难解,如“主人公在桥边数行人、马车”、“数人时故意不把姑娘数进去”等等,当我们努力去探究这些问题时,不管有没有结果,都是一次阅读品质的提升。
保罗·瓦雷里说:“有的作品是被读者创造的,另一种却创造了读者。”学习《外国小说欣赏》是一次美的历险,困难很多,但只要我们是一株会思想的苇草,不管我们是创造了作品,还是被作品创造,过程都会是很美妙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