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的伪鉴赏
语文学习中的伪鉴赏
迷信的鉴赏:杭州师范学院的盛海耕先生1981年的一天,在讲完“郭沫若和他的《女神》”专题后,将一首情文并茂的《太阳礼赞》和一首枯燥无味的标语口号诗都印发给中小学教师学员,要他们品鉴。结果十之八九的学员都说这两首写得很好,并详细阐述。在他们头脑中凡是名家作品都要叫好,他们根本没有用心去真正的品味,而是看招牌讲话,见脸色行事,那怎能有发自内心的叫好和咬牙切齿的痛恨呢?说出来的当然是违背真理、违背良心的假话。我们老师的这种作派有时也不知不觉地传染给学生。听过许多课,当品味到语言时,学生任逮一段都能说出它的好,说出它的妙。好像说出好就万事大吉,那才叫完成任务。
这是一种迷信的心理,甚至是一种奴隶的心态。由于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经历以及艺术修养、艺术感受能力的不同,在欣赏上也常常出现相异、相反的,那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拿出自己的眼光,运用自己的脑髓,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做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僵化的鉴赏:唐诗三百首妇孺皆知,其中诸多作品当为经典,但其评注不脱帖括习气,著名古典文学学者金性尧先生批评说:如书中屡见“四句十八层”,“中二联作二十层看”,“二句十余层”,以及“语语是寻”“字字是望”“二句闻,二句见”“衬笔,再衬”诸如此类的话。作为程式,逢诗就说,仿佛每首诗在落笔之前,诗人胸中就已有这么多起承转合的奥妙,它本身就是一种八股。金圣叹说《水浒》景阳冈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连写十四次“帘子”,三十八次“笑”是什么“草蛇灰线法”,都是八股选家的流毒。
我们现代鉴赏语也有固定的语言模式,什么,这个词生动的、形象的、准确的怎么样怎么样;什么这个句子深具情感,颇有哲理;一提拟人,就是活灵活现;一提排比,就是有气势;这是欣赏中的必备语,欣赏成了铸模子、套公式,削足适履,甚至是玩文字游戏,简直就是皮笑肉不笑。鉴赏至此,何赏可谈!
浅薄的鉴赏:现在提及鉴赏好像就是讲修辞,运用了什么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或是动词用得好。大多只是从语言形式是去考虑的,至于从科学、人文、心理、伦理、哲学等诸多方面涉及就很少了。当然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初涉鉴赏,不宜过深,深则生畏,但也不宜面窄,窄则浅薄。所以要求学生不要就语文谈语文,真正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他的鉴赏就会和生活紧密相联,就有血有肉,就丰富多彩,就有眼光,就有境界,甚至高屋建瓴,胜人一筹,总之远离浅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