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学与阅读写作及相关问题
语法教学与阅读写作及相关问题
多年来,语法教学被淡化。在淡化语法的背景下怎样进行语法教学?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用语法知识促进阅读理解。可结合认知词语、理解语句语段等渗透语素及词的构成、介宾短语、兼语短语、连动短语、复指短语、“的”字短语以及复杂单句、多重复句、句群等知识,用这些知识去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比如,指导学生理解“这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无辜的生命”中的“吞噬”一词,可向他们介绍一点语素知识及词的构成知识,让他们明白“吞噬”是意义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可由已知语素“吞”的意思猜测未知语素“噬”的意思。这样,他们就能理解“吞噬”一词,进而理解句子。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这种根据构词法知识推知词语大意的技巧,有助于他们解决类似问题,提高阅读效率。再如,在讲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当……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一句时,可介绍介宾短语知识,让他们知道“你”前面的6个“当……时候”都是复杂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从而知道整个句子是单句(复杂单句)。这样,有助于他们把握结构理解句意。再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的《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然而,现在我懂了。”在教学这段话时,可介绍一点句群知识,使其知道所谓句群,就是几句话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去表达,这段话二句说年青时读《思旧赋》很怪它写得短,三句说现在明白了它为什么写得短,而二三两句联系魏晋的黑暗现实是为了类比说明一句“现在的中国无写处”这一中心意思,并使其懂得句群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读要注意句群,写要用好句群。这有助于学生的读和写。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用语法知识促进用语规范。学生作文的主要不足是在语言运用方面,主要表现在:就单个的句子看,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等比比皆是;就一段中的几个句子看,话题不统一、表达不连贯、陈述对象不一致、主动与被动杂糅等随处可见。究其原因,一个主要方面是欠缺语法知识,以上两方面的表现,前者主要是欠缺单复句的有关知识,后者主要是欠缺句群的有关知识。有人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能自然掌握其使用规则,无需学习语法。事实并非如此。对口语交际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人们常常用有病用语交际,这在文化层次低的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一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状态下的口语是粗糙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对其规则的习得与掌握实在有限。这就是学生作文语病较多的原因所在。有时,我们叫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或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往往他们修改的质量不是很高,原因不是他们不认真,而是他们欠缺相关的语法知识。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用语法知识去促进用语规范。比如,针对学生单个句子的语病讲评,可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术语,让学生对其病因能理性地了解,以避免类似语病(如果不引入语法术语,真不知怎样讲评);针对学生一段话中几个句子话题不统一、表达不连贯等,讲评时可引入句群知识,使其知道几句话要有统一的话题,要有合理的句序,从而用好句群。再如,“由于……使”“在……下,使”等有病用语在学生作文中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生从来不知道它们是有病用语;讲评时只要联系语法知识,让他们懂得“由于……”“在……下”等是介宾短语,而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这类句子的毛病是误用介词缺少主语,这样,学生从理性层面了解了病因,就容易避免类似语病了。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语法知识,用语法知识促进用语规范。前面谈及,在口语交际中,人们常常是用有病用语交际(如重复口罗 嗦、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表达不连贯等)。学生亦然。留意学生口头回答问题的情况,如果我们以通顺明白为要求,可以说,有的学生还“不大会说话”。这些情况表明,在口语交际和说话训练中渗透语法知识十分必要。比如,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除了看其复述得是否准确完整外,还有必要看其复述是否通顺简明,从语法的角度指出其重复口罗 嗦的地方,搭配不当的地方,成分残缺的地方……再如,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除了指出其回答正误之外,还应指出其表达是否通顺简明。这样做,能规范用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再如,在口语交际中,人们常用特殊秩序的句式(如“去哪里,你?”),可联系这种情况比较特殊秩序与一般秩序的表达效果。再如,还可引导学生看电视的娱乐性节目、访谈性节目,注意其用语情况,看其是否规范,不规范的应怎样改正(这类节目的对话一般是自然状态下的口语交际,有病用语较多)……这些做法,将语法知识引入口语交际,引导学生用语法知识理性地思考口语交际情况,对他们规范用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有帮助的。当然,时时处处用语法去对待说话,会使人感到“很累”,但为引导学生规范用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
四、在培养语法思维习惯中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其实是指对一个语言片段的内容和形式快速感知领悟的能力,它具有直觉性和经验性。培养语法思维习惯有助于培养语感。比如,在听说读写中,对一个用语如果我们能自觉地从语法角度去思考,感知其形式特点,分析其搭配情况,领悟其语用效果……久而久之,我们对用语的感知领悟能力(即语感)会增强,能对一个用语是否规范、是否精妙等快速作出判断。而如果缺乏语法思维习惯,对一个用语的反应可能比较迟钝。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他们的语感。这里的关键是要使语法思维成为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即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语法知识。
还需补充两点:第一,在淡化语法的背景下加强语法教学,要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因为“淡化”下的教材对语法知识介绍太少,像以上涉及的词的构成、介宾短语、复杂单句等,不补充介绍学生无以知晓,更谈不上运用;只不过要把握好补充扩展的度。第二,语法教学要长期坚持,贯穿始终,因为语法知识较抽象,突击短时教学效果差;应将其分散于各个时段的读写听说中,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总结,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