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贴近学生实际教作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51阅读:
字号:|

  贴近学生实际教作文

  ——浅谈(语文课改后)作文教学之“教”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老师之训练做到此两点者,乃为教学之成功也。”叶圣陶老先生关于教学的两点论述,为我们语文老师树立了一个高标,一个努力奋斗的方向。“教为的是不教”,这是教学的最高理想,也是许多老师一直努力践行的原则。不过,“不教”的前提是“教”,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把“教”什么,怎么“教”想清楚,要实现“不教”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阅读教学是如此,写作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作文,是用文字与他人交流,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流淌于笔尖,与他人分享。老师教作文,便是用心帮助其打通生活与作文之间的屏障,贴近学生实际进行作文指导,让学生能轻松下笔,“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本文以我为“人教社”录制的一节七(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作文指导》等课为例,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贴近学生实际”进行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激活生活体验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普遍最怕的就是作文。面对一篇作文,他们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不知如何下笔。每天两点一线匆忙的生活,的确限制了他们,收缩了他们的写作视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因此,作文指导的第一步,就是要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与感受,让他们在匆忙的行走中放慢脚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刍、回味。帮助他们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帮助他们收录自己的生活并细细咂摸生活的细节,渐渐的,将视野打开,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自己丰富的写作素材。

  就拿走进、感受自然来说,学生或多或少都应有一段印象深刻的经历与感受。进行《“感受自然”作文指导》,就是要唤醒他们生活的记忆,重新回到那时那地那片自然中去。因此,笔者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便是“漫话感受自然”,让学生静下心来,慢慢回想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走进自然之旅”,与同学交流,让那段生活的经历与记忆鲜活、明晰起来。这样的指导,落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上,学生很容易就能进入到原有的生活经历中,脑海中也就慢慢浮现出一些当时的情景来。如:杭州西湖游玩、丹霞山看日出、九寨沟之旅、远行西藏等。

  冈察洛夫对于生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的确,没有生活,写作便是无源之水,随时都有干涸的危险。指导学生写作,激活他们的生活记忆就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二、诱导主题词语:

  学生作文要能够“捕捉事物的特征”,要能够“构思立意”,这是“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作文提出的基本要求。

  作文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确定主题词,实则就是为文章构思立意确定了一个主帅,使文章有了自己的魂。文章有了自己的魂魄,写作时才不会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就拿对自然的感受来说,各人所走进的自然不同,感受自然就不完全相同。比如走进西湖,感受到的就不会是浩瀚与壮阔;走进敦煌,感受就不该是娟秀与清丽。学生写作前,如果没有明确自己的感受,可能在材料的筛选以及写作重心安排方面,就会出现漫无边际甚至杂乱无章的问题。

  2008年,学习八(下)《吆喝》一文,曾经布置学生写过一篇作文《聆听》。其中一个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描写:

  “我想,在每个学校门口,总会有一些小商小贩吧,卖一些零食或好玩的小玩意,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在校门口,每到放学,便有小贩骑着单车等候,但车后面要么带着一个泡沫箱,要么捆着一个大铁桶,里面装着的是冰淇淋、棉花糖、碗仔糕,可谓应有尽有。一看学生放学,就喊上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卖冰淇淋的,他的叫卖在普通话里夹着几个英语单词:‘icecream,大家快来吃呀,icecream全国人民都来吃,欢迎全国人民都来吃我的冰淇淋!’每次听到这种吆喝,总有许多同学忍不住驻足掏钱。”

  值得肯定的是,这个片段描写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然而,仔细读读也会发现,这个片段描写脱离了“聆听”这个中心,有偏题之嫌。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作者写作前没有抓住自己聆听时的感受与体会,即文章的魂魄。如何才能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呢?在《“感受自然”作文指导》一课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回忆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用哪个词语概括表达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感受。学生在明确了“温情”之后,又引导他们尝试着也用一、二个词语来表达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自然之景的感受,例如:杭州西湖——秀丽,桂林——神奇,西藏——五彩缤纷等。诱导主题词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明晰、具体了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帮助其聚焦了自己表达的中心(主题)。

  三、筛选写作素材:

  罗丹忍痛割爱砍掉“巴尔扎克的手”的事,大家都不陌生。其实,就写作而言,仍然要考虑是否有一只“巴尔扎克的手”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突出的问题。“新课标”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平时作文就应在取材、构思等方面加以训练。作为语文老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就有必要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筛选,学会取材、构思。

  对于材料的选择,指导中要让学生明确:①与文章中心无关的材料不选。②内容重复的材料不选。③ 思想不健康的材料不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正是写作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唱给自己的歌》一文时,有学生就准备选择自己在校受伤的事来写,他因为同学、老师的关心帮助而感动。很显然,这个选材能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即感动这个主题,但却容易将写作的重点放置在老师、同学身上,这就不符合“唱给自己的歌”这个主题,因此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选材不能用,让其另外选择了一个材料。

  就《感受自然》的作文指导来看,同样也要考虑选材的问题。记得有学生在“漫话感受自然”这个环节中谈到江西婺源带给她神奇的感受时,就选取了金黄的油菜花地、淡墨的青山、灰黑的房屋、青绿的树以及蜿蜒的河等。这些内容似乎都能反映主题,但全部写进文章,明显是多而累赘了,因此,指导中就着重强调了选择婺源最有代表性的独特而“神奇”的材料——婺源的油菜花地以及花海中点缀着的灰黑的房屋,以此帮助学生懂得了材料筛选的必要性。

  四、寻找表达路径

  “新课标”关于学生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要求的提出,为作文指导明确了方向。这样的作文指导课正如小林多喜二所说的一样:为了使主题变得生动,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取来的某一题材,它本身常常是一种“没有顺序”、“没有秩序”的东西。我们把它拿来拆散,一如孩童堆砌积木那样,把它试验着堆砌起来,再拆开,再试用另一种方法堆砌起来。其实,作文要写得明晰而有感染力,老师对写作的顺序、细节描写、详略的安排、语言的表达等的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

  《感受自然》一文的写作,就涉及到如何安排写作的顺序等问题。如有同学在描述荔香公园带给他的生机勃勃这种感受时,就考虑到了从苍翠茂盛的树木去表现,从人的活动去表现,从盛开的缤纷的花朵去表现,从欢快的鸟叫声中去表现,从天上飘动的风筝去表现,从层层叠叠的绿去表现……这么多角度可供选择,除了要考虑其材料的筛选、剪裁外,也应考虑写作的顺序与条理。于是,提醒学生打腹稿时,不单要筛选材料,也要理清思路,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什么详细来写,什么简略的写……这样,在脑海中将这些问题梳理清楚后,写出来的文章就很集中很清晰了。

  一篇文章是否感染人,与其语言表达的优劣是分不开的。文章的语言如同是它的外衣,文章有美丽的骨架固然重要,但如果其外衣粗糙、鄙陋,也会影响它的形象的。因此,作文指导也应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适当的要求。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① 定篇定量背诵。(本学期学习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春酒》几篇课文,就要求学生每周选取课文背诵200——500字)②老师推介作家作品,指导学生仿写。就拿《感受自然》这篇作文来说,指导学生写作前,便选择了张晓风的《魔季》中一段文字:“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是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作为范例提供给学生以学习其语言表达。学生细读之后,归纳出几点加以借鉴:①用多种表现“绿”的形容词突出景物的特点;② 用拟人修辞形象突出景物茂密的特点;③ 抓住动作描写采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进行仿写,经过训练帮助学生找到了自己表达的路径。

  五、用笔与人交流

  学生作文,当然是有“作”才有“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这样的交流是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跨越过去与未来的。因此,在给学生以充分、具体的作文前指导后,应及时让他们用笔进行写作。平时学生作文,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完成一个片段作文的写作;一是用课堂45分钟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写作;一是学生回家完成一篇作文写作。课堂上的写作,方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给予点拨、指导。不过无论是课堂作文,还是家庭作文,写作前教师都应明确地给出作文要求。写作要求的确定,其实就是规范学生写作的方向,这样,作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指导《感受自然》的作文写作时,就提出了如下要求:①写作前先冥思静想自己走进自然的一段经历,想好了再写,争取一气呵成。②注意感情的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切勿照搬别人写过的东西。③理清思路,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学生依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文写作,作文也就有可寻之“章”了。

  六、修改分享与展示

  有人说:“文章不怕千遍改”,“好文章多是改出来的”。对于文章的修改,《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对此,许多作家也有自己的认识,以写神探形象而见长的阿林汉对于文章的修改也是非常重视的,曾说:“每一段我都写了四次:一次是写下我想说的话,一次是添入我所遗漏的,一次是删去不必要的,再一次是把全文精练成有如我才刚想到的一般。” 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当然不能像阿林汉一样的求全求美,但文章文从字顺、中心明确、内容详实,这样的要求也是必要的。因此,学生的作文也大有修改的必要,且一遍改不好,还可以指导其进行第二遍、三遍的修改。改好一篇作文,其实比写作二、三篇新的作文更加重要。

  作文评改的重要性不可小视,但评改的方式却可以灵活运用。自己评改、小组间互相评改、全班交流评改、老师面批面改等。通过评改,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日渐得到提高。

  作文评改要切实有效,就要杜绝求全求美面面俱到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指导观,每次指导只突出一个重点。其他的知识顺便带着走。如《唱给自己的歌》这篇作文学生完成之后,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此文的写作方法,文章中心的表现非常牵强,情感表达也很生硬。鉴于此,便作了以下的作文评改指导:步骤一,回顾了上节作文指导课的内容,明确并把握住题目要求;探讨写作要点:确定感受——寂寞、忧伤、欢快、喜悦等,选择素材,处理素材(引发内心感受的材料:概括叙述;表现内心感受的材料:具体叙述——心理活动(直接)、身边人、物(衬托)、周围环境(烘托)、歌:结合内心感受,贯穿全文;材料集中在一件事或某一时间段里),凸现重心:(我身边的事——我的内心感受)。步骤二、作文(学生作文《唱给自己的歌》②)评改,写作方法实践:①删除文章(老师所发第二篇文章)多余段落,明确此文一个重要的写作要求,即选材的集中——此文的写作,应将素材集中在一个时间段里——能直接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事件——展开来写。 ②评改文章——指导学生根据写作要点,对所发材料进行评改:(歌曲在文章中的呈现——根据作文内容选择相匹配的歌曲,并将之贯穿全文。如表现在草原上骑马的愉悦的内心感受,可选择《牧歌》或《内蒙小调》等。人物内心感受描写:直接描写、环境烘托——侧重于如何描写草原环境而反映人物内心感受,达到情景交融;侧面描写——侧重于对蒙古族姑娘、马的描写衬托人物的内心感受等)。

  经过这节课的评改指导,学生按要求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了修改,多数学生的作文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提高。作文修改完成之后,采用几种方式进行交流分享:张贴、办手抄报、朗读推介等。

  作文交流、展示,实则就是给了学生一个平台,为持续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提供了保障。

  回顾十年课改,作文教学走过了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最初,笔者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抓手进行作文教学,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因为综合性学习与单元文章相联系,学生的写作便有了明确的主题意识;因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便解决了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但经历一段时间后,一些问题也慢慢浮现了出来。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单元为单位的,内容之间没有联系,更没有形成写作序列,因此学生的写作以及教师的写作指导就显得有些散乱。并且,学生形成了“活动——写作”的作文习惯,文章的结构形式乃至写作内容都显出了雷同、单一的毛病,而对于命题作文则出现了审题不准、中心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总结教训之后,开始尝试一些新的作文教学方式,“贴近学生实际进行作文教学”,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写作指导上的不足。

  对于作文教学,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在前进的路上,期待着有专家的引领,更期待着有写作系列指导类的丛书面世,期待着作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上一篇: 质一疑而动全文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