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辨“国”识“泳”知“长”明“苛政”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51阅读:
字号:|

  辨“国”识“泳”知“长”明“苛政”

  摘要:对于众多的古诗和古文中的一些字词的解释,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个古诗文中常见的,解释有争议的词,并加以解释。

  关键词:古诗文 国 泳 长 苛政 正义

  初中语文版教材第二册到第五册分别选了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两篇文章,对于教材和教师用书上对 “国”、“长”、“泳”、“苛政”几个字词的解释,笔者认为不妥。

  1 辨“国”

  杜甫《春望》一诗的首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是“国家”,还是“国都”,历来是似乎并无定论,以字面意思看来,似乎都对,而教材和教师用书上都采用了“国都”一说。众所周知,一词之义,常受特定语境的制约,诗词中亦然。可是,我们在理解诗词时忽视诗词有一定的形式、格律,而格律与形式又与词义、词性相联系。因此,在理解诗歌时我们也要借助诗词的格律来理解词义。比如常见的“对仗”,古体诗就很讲究,对仗有正对、反对、扇对等多种形式。同时,他们也有一条共同的规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语言学者王力先生也在《诗词格律》中说“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这种同义词对仗,古人称为“合掌”,明代胡应麟《诗薮》中也指出:“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而齐梁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由此可知,如将“国破”之“国”指“国都”;“城春”之“城”指“长安”那就犯了齐梁人所犯的“合掌”之忌,这自然不是“谴词必中律”,“律中鬼神惊”的工部之意。故此,“国破”之“国”应指“国家”而非“长安”。这样更易于理解杜甫所处之环境和心理状态。

  2 识“长”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句,课本上对“长林梢”无注解。有的教师释为:“高大林木的树梢”。这是把“长”作为形容词来理解,读为cháng音的缘故。“高者挂罥长林梢”和“下者飘转沉塘坳”是个对偶句,对仗工整。“长”、“沉”在同一对仗部位上,都应作动词,“长”的本意是“生长”,读作zhǎng。古文中亦多有如此用法。如:《论贵粟疏》的“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学记》有“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杜甫的这句诗的意思是:“屋顶上的茅草被风吹散,有的吹到高处,挂在林木的梢头,象长在树梢上似的”。

  3 知“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注释和教师用书上都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来聚集在一起,水中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笔者认为对于“沙鸥翔集”的解释无误,而对于“锦鳞游泳”却不尽然,缘于对“沙鸥”对“锦鳞”、“翔集”对“游泳”曲解。教材把翔与集分开来译,翔是飞翔,集是栖止,表示沙鸥的两种动作,这是无误的解释。然而,既为对偶,“游泳”也该分开译,借以表示“锦鳞”的动作,才能对仗工整、合情合理。另外,查阅宗福邦编著的《故训汇纂》一书,其中亦知“游”与“泳”各有其意,据该书引阮元注《曾子?大孝》中“舟而不游”可知“浮于水上日游,潜行水中日泳”,又有《诗经?邺风》中“游之泳之”的诗句为证。可见“游泳”宜拆开译,本句应解释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在一起;水中五光十色的鱼儿,一会儿浮游,一会儿在水中潜游”。

  4 明“苛政”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苛政猛子虎”句,对“苛政”历来有三种解释:语文课本注为“苛酷的统治”,《现代汉语词典》说是“反动统治下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还有《四角号码词典》解为“指对人民残酷压迫、剥削的政治措施”。三种解释在词语上大同小异,都把“苛”解为“苛酷、残酷”,“政”解为“政治统治”,“苛政”就释为“残酷的政治统治”。“苛政猛于虎”源出于《礼记?檀弓》的一则记载。孔子经过泰山旁边,看见一个妇人在坟前痛哭,孔子叫子路问明原因,妇人说:“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先后被老虎害了。”孔子说“为什么不早离开呢?”妇人说;“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于路他们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辞海》释为:“烦苛的政令和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恶可怕”。既说“政令”又说“赋税”,令人不知何者为佳。

  从意义上看,“苛”,《说文》注:“小草也”。引申为“凡琐碎之称”。“政”同“征”(古音韵学有“同音亦同部”的原则,“政”、“征”同属古汉语“照”母,“耕”韵。同音多可通假),即“政”是“征”的假借字,“征”是“政”的假借义,指赋税。《周礼?均人》:“周礼掌均地政”。郑玄注:“政读为征。地征,谓之守地职之税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注释:“政读为征,谓赋税及徭役也,诛求无已则曰苛政”。古字“政”与“征”通。所以“苛政”,亦即“苛征”应是“繁重的赋税”。如《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因此,不是“残酷的政治统治”。从《捕蛇者说》的主题来看,作者是写繁重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不幸。它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捕蛇之役,给农民带来的不幸更为严重。文中有一段记述:“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又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所以柳宗元感叹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成员之一,虽然他同情劳动人民,但阶级的局限,使他不可能彻底否定封建制度的政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见“苟政”不是“残酷的政治统治”而是造成“死者相籍”的繁重赋税。

  参考文献:

  [1]李文忠.对照鉴赏杜甫的《春望》《登高》[J].爱的教育,2004-11-18.

  [2]吴同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M].吴同合文集,2009-2.

  [3]刘宝今.岳阳楼记(译文评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4-05.

上一篇: 辞巧理深,技高旨远 对《拿来主...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