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利用乡土资源实施语文教学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51阅读:
字号:|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利用乡土资源实施语文教学

  【内容提要】学习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自觉重视徽州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和语文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乡土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的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代价值。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够感受到陶行知先生这位伟大教育家站在教育之巅来指导语文教学的理论,而且还能够发现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迸射出的智慧之花。?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部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给语文课程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应该是一个统一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活在不断融合,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充满蓬勃的生机。

  部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理念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推倒长期隔绝语文与生活的高墙,实现语文课堂内外和课程内外的沟通。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挖掘和利用好以往被大量闲置和浪费的乡土课程资源,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使之成为乡土语文课程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实践。

  一、了解乡土资源,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语文能力。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徽州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不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而且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多达50余人。例如: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富可敌国的大盐商鲍漱芳,著名爱国将领、著名剧作家汪道昆,著名医学家汪机、汪昂,徽墨制作专家李廷珪、程大约,著名书画家程邃,歙砚制作高手李少微,新安画派奠基者渐江,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程啸天,哲学家戴震,著名理财家王茂荫,著名珠算大师程大位,近代著名物理学家郑复光,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陶行知先生,近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吴承仕,近代著名音乐家、人民教育家、中国革命大众音乐开创者之一的张曙,近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叶以群,近代著名中国社会学家吴景超,近代著名革命家柯庆施等都是徽州人。我们学校所在地歙县素有“文物之海”的美誉,文物古迹遍布歙县的各个乡村和城镇。歙县现有地面文物6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就其数量来讲,约占安徽省的五分之一。歙县城内的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牌坊、古城墙、古谯楼,映射着古城徽州文化发祥地的繁荣;县城周边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被誉为“古建三绝”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更是数量众多,保存完好。……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地开发利用好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将乡土文化素材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徽州的社会性资源,细心观察生活,挖掘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

  (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8)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

  (9)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0)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都是。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 (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们语文教师要将古徽州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整合成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好,充实拓展到语文教学中去,使之为提升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服务。

  二、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特色,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根据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语文教师在开发和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力求体现其地方特色。我们应提高课程资源意识,挖掘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自然风光、校园生活、农村社区、地方史志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小县城的资源甚至比大城市来得丰富。2008年12月,我们开展过学生收集楹联、背楹联比赛活动。其中有这样几幅对联,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地。”“鱼傍活水水傍鱼,我爱邻居邻爱我。”“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些对联不但给这里的徽派建筑增添了一层内在的质朴、典雅之美,而且还使儒家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习俗并改造着人们的思想。2009年5月,我们结合县情,开展过搜集“歙县民谣民谚民间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到民间去采风,通过走访,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继承古徽州文化遗产、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活动这不仅有助于熏陶学生的思想品质,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作文水平,乃至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人文资源,特别是散落在农村中的人文资源,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一种科学进步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大力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性地吸收“生活教育”思想精髓来指导教学工作,从而全面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先生教育名篇》(方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约翰·杜威著,赵祥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民主主义与教育》(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经验与自然》(约翰·杜威著,傅统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5)《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徽州文化》(杨影王柬金开诚 著),吉林文史出版社

  (8)《徽州学散论》及其续集(方利山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上一篇: 跟“廉价”的评价说拜拜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