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师、感悟经典
走进大师、感悟经典
面对如此厚重的话题,想想自己对此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粗略看过几部作品,本想放弃。但是看了很多老师独到的见解,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教学,也颇有感触,总觉不吐不快。
求学时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学过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了,原因也无从查询,可能是时间的长度太大,也可能是自己学习时的不用心。真正系统的阅读是在大学,在学习现当代文学时,面对老师提及的很多内容,自己知之甚少,感觉自己真的需要读点了,在图书馆借来《呐喊》、《彷徨》,不长的时间便匆匆看完,也知道了很多的人物和事情,其实也同样慢慢喜欢了先生的作品,因为先生笔下的人物性格十分的明显,往往具有让人过目不忘之处。同时也欣赏先生幽默犀利的语言,让我们在笑过之后,也会思考很多。总觉需要珍藏,所以自己将两部小说集买了收藏。又看了先生写得《中国古代小说史略》,因自己很喜欢中国古代小说,所以看时也觉很有兴趣,佩服先生的见解之深、文笔之精炼,往往一语中的。好像又零散的看了些杂文,具体也记不很清了。但是读过之后,相信了经典的力量,感叹不愧是大师。
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百态人物:鲁迅先生小说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其特征往往是独特无比,常常通过独特的外貌、经典的动作、耐人寻味的语言,让人物在杂取种种时,具有虽经历史长河的考验,但依旧魅力不减,让人过目不忘的独特之处。总觉魅力所在有三:
独特的外貌:外貌是人物性格的反映,在鲁迅的笔下人物的外貌往往用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如《药》中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还有“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的康大叔。用词不多,但是抓住了本质。还有很多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外貌,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出现了三处,特别是对脸色和眼睛的描写十分经典,“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对比中前后的变化十分明显,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用词的精炼传神。
经典的语言:人物的语言,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也让我们回味无穷,如《祝福》中四叔的“可恶”“然而”,短短的两个词语,让我们能品味出很多的内容。《风波》中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可见老太太的“愤世嫉俗”。再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让人在觉得可笑之时,也看到了读书人的穷酸、迂腐。
传神的动作:鲁迅作品中,对人物动作的刻画也精炼传神无比,如孔乙己的“便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用“排”和“摸”,人物前后境遇的变化不言而喻。再如阿Q的“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一个“扔”字,形象的再现了阿Q的摆阔之态和骄傲之情。
幽默犀利,回味无穷的经典语言:看《孔乙己》和《阿Q正传》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语言的幽默,但是在想笑的时候,往往总觉的人物境遇的可悲,很多人称其为冷幽默。如《孔乙己》是咸亨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之人,简短几语,使得被生活所迫的穷酸读书之人跃然纸上。除了小说之外,杂文用笔则更为犀利, 如《纪念刘和珍君》中“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可谓一语中的。再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屠戮”“惩创”而词一语道破了当时执政府的残忍至极和无耻之处。值得品味、回味的语言,在鲁迅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如《故乡》中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纪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以上就是自己的阅读体验,总觉词不达意,感叹文笔的拙劣。面对如此经典的作品,怎样的去指导学生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学有所获,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总觉在教学中要做好两点,首先注重个性阅读,鲁迅的文章被给予了很多模式化的定义,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照搬照抄,也应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曾经看过孔庆东在讲《祝福》时,设计了“是谁杀害了祥林嫂?”一问题,让我们可以多角度的思考,我们可以借鉴,在教学中要注重自我的感悟。其次面对很多可学之处,我们要有所取舍,所谓“任凭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根据实际的情况选取最有价值之处作为学习的重点,让学习更为深入,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学等于什么都没学。
路在脚下,研读经典之路,我们还要继续。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