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转变思想,教书育人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51阅读:
字号:|

  转变思想,教书育人

  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文言经典就像一条横亘古今的长河,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一篇好的文章能够增进人的见识,熏陶思想,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修养。而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更是以其高度的文学性,深刻的思想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鲁人版《史记》选读,优中选优,选录了其中极具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的名篇,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史记》的实际教学中,我觉得编写者的美好初衷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首先,教法老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文言文的学习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而实际上,文言教学仍然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仍然是对照注解逐字逐句串讲,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就在教者循规蹈矩的解剖之下支离破碎,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古韵古味只剩干巴巴的词语排列和堆砌,修辞和句法文法的肢解与拼贴。就像王栋生所描述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到了课堂上,就仅仅变成‘一词多义、通假字、使动意动、提宾、定语后置……’之类的‘精讲’,讲得既深又透,字字落实,‘深透’得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把学古文当成受罪方才罢休。”

  其次,时间紧。《史记》选读是在高二下学期选修的,正是学生面临上高三的紧张时期,又是学业水平考试之前,时间紧张。把《史记》像文学作品一样来研读,那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能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几篇来学习,还学得不是那么透彻。这样一来,《史记》选读编写初衷就无从谈起。

  第三,高考指向。文言文高考考点就是实词、虚词、选文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是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所以,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许多老师仅仅注重讲解字词,通译文本,对于人物的性格分析,语言的艺术特色往往是一带而过,更勿谈教育意义的挖掘了。

  所以,我认为,文言文学习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在于教学思想的转变上。语文教育不能太功利性,眼睛不能只盯着高考,应该着眼于人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上一篇: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利...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