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选好切入点找准突破口_904096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51阅读:
字号:|

  选好切入点?? 找准突破口

  ??????????????——文本品读途径举隅(下)

  六、品修辞手法

  (接上文)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如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不用回答。它促使人们在深思中获取结果,加深认识。

  如《安塞腰鼓》中排比和反复的运用。课文中大量地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把腰鼓舞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别致感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文中的反复用得也很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文中四次写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听听那冷雨》中作者调动各种修辞描绘雨的韵味,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借助对诗文或明或暗的引用,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修辞格的使用,使得文章境界变得深沉阔达,情感变得丰富柔婉。

  七、品文章线索

  文章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文章内部结构层次间的一条纽带,它使文章结构严谨完美。

  文章《祝福》的线索一般分情节线与感情线两种,并且彼此呼应。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赤壁赋》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线索,不仅有助于他们摸清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理解课文的主题,还有助于他们提高“言之有序”的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

  八、品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一般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每种表达方式又可细分出多种表达方法。如,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如《丰碑》一文中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云中山恶劣的环境。但是,光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作者为什么进行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又是怎样表现文本思想内容的?掌管物资的军需处长竟然没有棉衣,被活活地冻死在云中山里,实在令人震惊。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环境描写深入理解,天气如此(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冷,军需处长在临死前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和煎熬便可想而知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为自己留下一套御寒的棉衣。通过品读文中的环境描写,使学生知道了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可贵的品质起到了衬托作用,若舍去,人物形象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

  九、品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包括:想象、联想、象征、烘托、对比等。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章的表现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十、品文本“空白”

  所谓“空白处”,指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文中某些情节想交代但又不必进行交代的部分。对语言文字的“艺术空白”进行想象或补充,对言犹未尽的语段进行想象延续,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剂良方。“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齐白石绘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而这正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读者,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象,重现美好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画面的内容,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诗不患无景,而患景之繁”。(陆时雍,《诗镜总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诗要含蓄,必寓言外之意,寓有言外、象外之意的诗,便叫含蓄。”(袁枚,《随园诗话》)从前人的这些论述中我们便可知道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古典诗词中一个明显的体现便是“空白”艺术。

  语文教材中名篇佳作,或文质兼美,或情真意切,或叙事抒情,或托物言志……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学的内容也很多,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结合课文的写作特色,选好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品读文本,从而构建省时高效的语文课堂。

上一篇: 选好切入点找准突破口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