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英语 -> 正文

浅探高考英语阅读技巧与方法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5:50阅读:
字号:|

  浅探高考英语阅读技巧与方法

  关键词: 高考英语;阅读策略;技巧与方法

  摘要: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阅读技能是中学生语言习得和语言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内容和命题形式的研究,对中学英语阅读技巧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策略指导。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情况问卷调查还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测试,“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低,阅读速度进程慢”这一结论似乎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共同具有的普遍性问题;无论我们重新阅览“旧的教学大纲”还是解读现正在实施的具有重大改革的“新课程标准”,阅读理解始终都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必须侧重加强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我们研究产生上述结论的原因,诚然,一方面,词汇的丰富多寡,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发展,阅读心理品质的好与差,无不与之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另一方面,阅读技巧与方法的科学与否,是影响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的高考阅读,从狭义上看仅是只有5篇阅读数量的40分值的短文;从广义上而言,阅读还应当包括完形填空以及短文改错在内。这样,高考阅读就应该是80分值、占整个试卷结构约53.3%的三大部分。为此,联系阅读教学与高考阅读实际,笔者就学生需掌握与运用的基本的高考阅读方法与技巧归纳论述如下:

  一、高考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测试目标

  按照考试大纲对阅读理解部分的规定,考生应掌握的能力有八项,即: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即句际关系;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区分论点和论据。

  高考阅读理解部分共有五篇短文,每篇短文后附4道选择题,共计20题。每题2分,总计40分。每篇阅读量约400个词左右,总阅读量约2000个词左右。考生应根据材料内容从各题的四个选择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整个阅读理解部分所需的时间约45分钟。

  从以上的规定可以看出,阅读理解部分的应试对整个考试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差,其主要根源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相应的阅读技能,不了解获取文章信息的有效方法,不具备应有的应试技巧。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多种阅读技巧的相互配合;阅读也是一个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过程。因此,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技巧是成功的关键。

  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一篇文章的意义不在于材料本身,而是读者与材料不断交流活动的结果。读者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以便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意义,这种引申意义的脑力活动不仅仅是对词汇意义的解码,而且是对文章的全面理解。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从几个方面综合进行训练:

  1.语言的基本功

  我们知道,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词汇量的问题,这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如果词汇量不大,阅读过程中势必遇到的生词很多,不仅影响阅读速度,也严重地影响阅读理解的质量。

  其次是英语语法及惯用法。在阅读理解的文章中,也经常会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及惯用法,而这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惯用法又恰好是求解某题的依据。

  2.阅读方法

  有的人在阅读时总喜欢用铅笔或手指在书上的每一行左右移动,似乎怕遗漏任何一个词;有的人一边读一边念出声;有的人一边读一边逐句翻译;有的人担心没读懂,反复地回头阅读;还有人没耐心,一目十行。以上这些都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不符合阅读过程的科学规律。

  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三种:略读、查读和细读。在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正式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可遵循下列步骤:先用“略读”的方法浏览全文,以了解中心思想及大意;用“查读”的方法获取某些特定的信息;用“细读”的方法掌握确切内容或深入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为方便起见,可在文章中画出关键词句,这样有助于文章的回查,以此作为答题依据。回答全部问题后,如果时间允许,可再快读一遍全文,以确定各题答案是否符合文章的精神。

  3.阅读技巧

  考试大纲关于阅读理解部分对考生规定的六种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测试考生对于语篇的理解和把握作者意图的推理过程。那么如何提高这种技能,使考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快速而准确的选择呢?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1)掌握文章的体裁及其特征

  在高考阅读理解测试中,命题人出题是根据英语考试大纲以及说明的要求来选择短文,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熟悉常用的体裁。在体裁上,大纲中规定的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但近几年的实际考卷中,绝大多数是议论文(就广义而言,它包括记叙文、描述文等;约占三分之二);其次为说明文(约占三分之一)。

  议论文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重点放在论点及论证方面,主题往往比较明确,通常文章开头点明主题,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其后段落围绕主题展开,并有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的倾向。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构成、功能等进行介绍和解说。它不同于议论文,并不企图影响读者的思想,而是完全客观地描述,不带个人感情色彩。说明文常用的几种写作方法有下定义、举例证、析因果、分类别、做对比等。

  阅读说明文体裁的文章一定要把握短文的中心,掌握作者是从何角度、采用何种方法加以说明的。

  总之,文章的体裁不同,要求的阅读技巧也不同。相同的语言水平下,阅读技巧起着很大的作用。

  (2)分析语篇或段落的展开

  一篇阅读理解测试材料必有一个主题即中心话题,因为阅读理解首先是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它是高考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定。既然有主题就一定有主题句及围绕该主题句加以阐述的发展句。主题句与发展句在语篇或段落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找到了主题句也就找到了短文或段落展开的依据。由此来看,主题句是语篇或段落之纲,在实际阅读理解中迅速准确地辨认主题句也并不太容易,特别是语篇或段落中无明确主题句。

  (3)熟悉语段结构模式及其过渡词

  我们知道,命题人的思想框架主要以所选语篇为基础,任何语篇或段落都要有一个中心,即主题句。主题句写好了,语段内容的展开就有了依据。语段结构模式就是决定主题句以后的语段内容组织的形式。掌握语段结构模式,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住文章的写作思路、预测语段展开的内容。

  过渡性词语能以多种方式沟通和建立前后句子间、各段落间意义上的联系。这些功能词或信号词对考生的思维起着“指示灯”的作用,随时提醒考生将要读到什么。

  三、掌握高考阅读应试技巧

  要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准确率,必须熟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解题步骤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有些考生往往拿不定主意,是先读文章还是先看问题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因而应试时采用不同的解题步骤。做阅读理解题常用的方法有:

  (1)先读懂全文,然后一一做题,在做题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再重读与解题有关的文字。这种方法只适合阅读水平很高、记忆力较好的考生,否则是得不偿失。因为读“懂”需花一定的时间,当做题时,由于人的大脑短期记忆有限,不可能记住全部内容和细节部分,因而既浪费时间,答题准确率也不高。

  (2)先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阅读短文。这种方法的可取性在于“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节省时间。它的弊端在于:由于没有读过短文,不了解短文的结构、主题与细节的分布情况,因而如果不能很快查找到所需信息,势必又会造成浪费时间的现象。

  (3)先快速阅读短文以期获得总体印象,然后阅读问题,利用“查读”方法先解答在短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细节和事实题。此种解题方法收效较好,它能使考生在浏览一遍的过程中了解短文的体裁及题材、文章的结构模式,从而分清短文的主题与细节,确保答题的准确率。

  2.题目类型

  近几年高考阅读部分每篇短文的四个问题排列的规律大致是(假设各种题型都可能存在):第一题可能是询问全文大意或中心思想;接下来可能是询问有关事项或细节,也可能是词汇或短语或句子的含义;然后是推理判断或询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如果有询问短文的标题或写作目的的题目往往放在最后。

  熟悉各种题目类型排列顺序,可以起到一种引导作用,考生能有针对性地阅读短文,有意识地捕捉问题的答案。

  3.解题方法

  阅读理解部分的解题方法与其他测试项目的解题方法一样,主要采用直接确定法或排除法。直接确定法适用于考生能在原文中直接找到或推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排除法适用于考生仅靠问题无法解题,必须结合问题及原文,将四个选择项一一检验,排除各个干扰项,最后得出正确信息。

  解阅读理解题的另一个常用方法是进行句型或句意转换。命题人在出题时避免使用与短文中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以此来提高试题难度。学会这种转换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及命中率。

  四、结束语

  阅读是一种涉及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要求的心理、智力活动,是原始信息“输入”与经过阅读→领悟→分析→引申→综合等加工环节后新的信息“输出”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必须加强,我们不但要重视阅读的数量,更要重视在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下提高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泽诞.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与中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中考教师版), 2008(8).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 活化背诵内容,提高背诵效果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