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与新教材的整合
英语阅读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与新教材的整合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而“任务驱动”正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由此可见, 以“探究性学习”为重要标志的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造性学习,用以不断满足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式教学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国家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
具体到我们自己,每天面对的是15-18岁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乐于表现自我、思维活跃,对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此时,正确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并为他们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此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实际语言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数情况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真正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拓展他们思维想象空间的教学方式往往流于形式,难于实现真正意义的富于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我们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当中,从中获益非浅。
1.在探究中引导学生质疑,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知语言,要求学生简要表述探究中的难点、疑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在情境中探究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
2.在探究活动中追求学科整合,注重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探究性学习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上可倾向于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这与新课标提出的“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促进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有异曲同工之效。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思、解决问题,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性质。 在学习北师大版高一英语Unit12 Lesson4 The New Australians一课时,我问学生“What do you know about Australia?” 由于地理课刚介绍过澳大利亚,学生们马上就能准确地讲出澳大利亚的理位置、气候、人口、矿藏、历史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学生不仅学会了语言,还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也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的内容。同时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活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从而让大家达成共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对探究有困难的同学给予辅导和帮助。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问答题、是非判断题、连线题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回答一些问题,激发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总之,在中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从而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推动者, 而学生则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内外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在课后活动及学科整合中融会语言。课堂教学也因此更具活力与生机。
当然,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的参与度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而每一步探究应先让学生尝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究式学习不一定就是先进的、唯一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及教学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我们应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