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神入与体悟,把历史植入心灵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30阅读:
字号:|

  神入与体悟,把历史植入心灵

  【关键词】神入历史 体悟 复活历史 反省认知知识

  提起“历史”,学生往往“谈史色变”,总觉得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索然无味;更何况那些眼花缭乱的年代、人名、地名,记起来何其难。而现在不少历史教师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历史默写”成为逼迫学生学习的常规手段,这自然提不起学生学史的兴趣,更遑论提高学生的治史能力。

  如何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生动?体悟历史的智慧?从而把历史的意蕴和观念植入学生的心灵?我想,“神入历史”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神入”(Empathy)一词的本意是指“同情、同感、共鸣”,引申为“感情移入”,即“同情地了解,设身处地想像”。“神入历史”(historical empathy)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神入”就是试图穿越历史时空,去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通过“神入”,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并领略到“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阅读李开元教授的《复活的历史》,那些秦汉之间的风云突变、英雄崛起的往事,如身临其境,似历史复活,令人兴趣盎然。

  “历史知识的获取其实就是学生与前人在思想上的交流、认知上的切磋、感情上的交融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神入历史”强调是学生的“体悟”。“悟性是一种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通过非归纳的方式,从瞬间感觉到、领悟到、跳跃到事物的未知部分的那种能力。”体悟和神入,倡导用情景和问题的创设来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以设问与理答为基本手段,通过教师的导向使学生定向自悟,通过教师的启迪使学生有所体悟。“神入”的目标便是体悟,“体悟”的路径就是神入,两者的交互渗透,最终让鲜活的历史渗入学生的灵魂。

  一、新课导入的“神入”

  很多教师不重视新课的导入,要么缺乏导入的环节,“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要么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温故知新”。这自然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如果说教师如导游,那么“新课导入”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第一个兴奋“景点”。教师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特定的历史情景,迅速点燃学生的激情,引领学生去欣赏、去探究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为“神入历史”做好铺垫。我们熟悉的《美国孩子的一节历史课》,美国历史教师达塔在“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中设计的“神入”式导入,让学生切身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使历史回归到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获得的感受与体验浸入心灵,终身不忘。

  普通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向是学生最感枯燥,最难理解的一课。新课导入时,老师设置历史情景,用精彩的历史图片、鲜活的文字材料及精辟的名言警句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下:

  之一,图片,罗马圆形大剧场(遗址)

  之二,文学:引用余秋雨“罗马假日”: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崛、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

  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只让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高位上,留给那座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座城市叫罗马。

  之三,名言:引用德国法学家耶林《罗马法精神》:“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灭,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老师引领:罗马的伟大源于它的法律精神,那么,我们今天我们去研究罗马法,看它是怎样造就就罗马的恢宏伟大,有那些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经过这样的铺垫,自然会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的内部活动,不外乎“动机、兴趣和注意”,而神入性的导入最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通过图片、诗词、歌谣、影视片段、抒情独白、设置疑问、体验参与等方式,可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欲望,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的氛围。

  使用文学性很强的抒情独白导入新课,老师真挚充沛的感情、精炼优美的语言可以迅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笔者在江苏省首届新课程观摩大会上开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便是如此导入:

  导入语: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感受共和国初期的外交。

  总之,教师应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形式的“神入性”导入的方式,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学生活动的“神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项规定,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所以,课堂上“神入”活动自然应让学生担当主角。

  如高中课程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一课,其中有幅图片“西欧商人清点钱币”,让学生“神入”历史,给这幅历史图画配上解说词。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3)班 邵枫毅同学设计:

  (丈夫)约翰逊:嘿,玛丽亚,别看书了,快来看哪,今天赚了这么多!

  (妻子)玛丽亚:噢,主啊,真对不起,你嚷嚷什么啊?

  (丈夫)约翰逊:你看什么书啊。你看看(抖抖手中的钱袋),这才是我们要关心的,东方才最耐看的。你知道那里是什么样吗?哦,不,你肯定不知道。噢,那里是天堂,那里遍地是黄金白银。你知道他们都穿什么吗?他们穿丝绸。丝绸你知道吗?噢,它轻软极了,光滑极了,噢太漂亮了!

  (妻子)玛丽亚:确实如此,我正在看《马可波罗行纪》,那里叙述中国真的遍地黄金啊!

  (儿子)克鲁逊:(听得出神,嘴唇嗫嚅,看着爸爸的背影)“真的吗?”

  十四、十五世纪的西欧,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货币迅猛发展,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些成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观动因。从这位学生设计的解说词看,他显然准确地感悟了这段历史。

  这一课还有一幅图片“哥伦布到达美洲”,请看学生是如何解读这幅图片。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3)班 顾春云同学设计:

  哥伦布船队靠了岸,哥伦布命令手下拿起武器,并命令另一部分人准备驻扎。岸上的土著居民没见过这么多的生人,而且看着他们穿着盔甲,拿着标枪,他们既惊且喜,小心翼翼地捧着各种水果和金银准备献给哥伦布。哥伦布威武地拿着标枪凶狠地面对这些土著居民:“野蛮人,瞧瞧你们连衣服都不穿,不知羞耻!还不如数奉上财宝,归附我们!”哥伦布停了一会,又说道:“还是让仁爱的主教化你们吧!”不远处哥伦布的部下竖起了十字架。

  这位同学不仅对图片理解准确,而且非常细心,善于调动历史知识,勤于思考,合理判断。哥伦布这些航海家同时也是早期的殖民者,他们上岸后通过软硬兼施的两手对付当地土著居民,除野蛮抢劫、掠夺外,还通过传播基督教进行精神统治。图片中不起眼处有两人正在竖起“十字架”。进一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中,就有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这个细节并不是教师事前预设的,正是学生的创造思维,才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关于“神入历史”的方式,有研究者概括为四类:“对话想象”、“发现观察”、“角色体验”、“解读文字”。其实,无论哪种方式,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用心灵去体察历史,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融入“历史”之中。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所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所以我们历史教师应引领学生试图穿越时空隧道,去同那些鲜活的生命进行亲密的接触,把历史意识和人文理念植入学生的心灵。

  三、问题设计的“神入”

  如果历史学习缺乏思维的力度,是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教学问题的设计单调、刻板,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小兵在“老师的提问”一文中,把历史教学的问题分七类,其中“4.神入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神入性“的问题新颖、巧妙,让人耳目一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仍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为例。

  教师特印发《十二铜表法》全文材料,让学生有重点阅读,教师设计一组由浅到深的问题,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研究学习,问题设计采取“问题节”的方式,突出“神入”功能:

  1、《十二铜表法》总计十二表106条,其中涉及什么问题最多?其规定的总原则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2、《十二铜表法》对奴隶、对妇女、对平民有什么不同的规定?说明什么问题?假如“我”是“贵族”、“平民”、“妇女”或“奴隶”,“我”是怎样看待《十二铜表法》的?对“我”而言,它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好之处?它有什么进步性,有什么局限性?

  3、《十二铜表法》有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那它有什么进步性呢?

  4、你认为《十二铜表法》有那些法律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解答时进行角色置换,从“平民”、“贵族”、“奴隶”、“妇女”角色置换中去神入历史。通过神入,感受《十二铜表法》的不平等、不公平性,它对奴隶的残酷镇压,对妇女的极端歧视,对平民的政治、生活上的压制,说明法律是代表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反映。通过神入,运用辩证法,理解《十二铜表法》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一直波及到现在,它是大陆法系形成的基础。《十二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之一,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也是世界古代法中最著名的法典之一。“有法可依”毕竟比“无法无天”要好。这样,平民的利益还是得到一些保护,历史就是这样点点滴滴不断进步的。

  人教版必修二“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设计的“神入性”问题:

  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

  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

  让它与时间赛跑

  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

  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

  我曾建过一座塔楼,直逼太阳,

  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

  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

  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

  以上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相当流行的一首歌曲。这首歌为什么能够流行起来?它展现大危机期间怎样的社会图景?表达了普通工人怎样的心境?

  “神入”自然要试图进入“历史现场”,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除了歌曲本身的旋律外,最主要的是它触动心灵,让人产生共鸣。这首歌曲反映了繁荣之后的萧条,付出之后的失落,展现了危机期间的高失业率的悲惨场景,表达了工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渴望社会变革,渴望获得就业。需要认真揣摩“当时”工人的心境、心态。有学生认为歌曲表达了工人“祈求别人怜悯”,则不够准确,若如此,这歌曲很难产生深远的社会效应;也有学生认为歌曲表达了工人“内心的凄苦”也不妥贴,毕竟这首歌和《二泉映月》有本质的区别。

  “神入”是通过问题化来实现的,课堂更应鼓励学生生成新问题、生发新情景,引发学生课下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神入”和“体悟”会让学生对历史有一种新奇感,正如朱孝远所言:“历史本来是旧的,但对没有听说过历史的人来说是新的。还有,如果说新首先是意味着一种觉醒和一种反思的话,那么它的对立面当然就是旧。”“觉醒”和“反思”自然是通过问题化“神入”的结果。

  四、历史探究的“神入”

  神入历史,实际上是改进历史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树立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在“世界文化遗产日”里,我们在布置学生就“吴文化”撰写历史小论文,让学生去调查、访谈、搜集材料,认识人类文化遗产对人们心灵和精神的的意义,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同学从无锡话、江南小桥、惠山泥人等角度展开“神入性”探究,有位同学从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着手,表达了一种历史意识和文明觉醒,文章发表在《扬子晚报》上。

  黑白,渐淡渐远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高一(3)班

  龚钰文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粉墙黛瓦,几乎就是江南民居的代名词。微风拂起轻扬的柳枝,邻水而居的水弄堂却依稀可见,它静静地伫立在水边,似乎在娓娓地道着一段被人淡忘的历史。

  自从远祖泰伯东奔梅里,江南这块丰腴的土地便孕育了丰富璀璨的吴文化,世世代代栖息在这里的勤劳居民,用智慧和汗水把那黑白的颜色镌刻在水乡泽国。

  独自漫步在一条老街上,它的名字似乎在岁月的流逝中,被人淡忘,但是那纯粹的黑白,浸入我们的灵魂。碎石青砖随意铺就的小路,青苔依附而生,默默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破旧的楼门,每一道缝隙中似乎都流淌过一段远逝的岁月,标记着历史年轮的轮回。行走在悠长的小巷中,只剩下脚步与砖石相碰的声响在巷道里寂寞地回旋。曲折的小巷深处,孤独的矗立着那些呈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粉墙黛瓦,高耸的马头墙,精致的砖雕门楼,每一个细节都闪烁着工匠的独具匠心。时而可以看到午后的阳光在粉墙上慵懒地流泻下来,满头银丝的老翁老妪沐浴着阳光,坐着竹藤椅,手中缓缓地摇着蒲扇,悠闲地扯着家常。如果遇上下雨的天气,可以看见雨滴从黛瓦上倾斜下来,连缀成珠帘,跌进水塘,激起水花,荡漾开去一圈圈涟漪……

  这一切,不曾刻意地修饰,只是泼墨而就,绘成这一幅浑然天成的图画,素净却不失雅韵。

  时光的侵蚀,时代的刻剥,这黑白也在渐渐地褪色,遗落在时间镂空的缝隙中。

  自列强叩关以来,西方文化如潮涌入,地处于东南沿海地带的江南,也最早地受到了西方地影响,在民居中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就连当年成排的民居也被小洋房、别墅取代。而随着现代化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摩天大厦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渐渐遮住了那温暖的阳光,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商业气息,而原来那恬淡的乡土气息早已烟消云散……

  一切都是过去时了吧。

  这带着历史厚重的色调的黑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脚步声中渐行渐远。但是在我们心里某个角落,粉墙黛瓦依旧……

  这永不褪却的颜色,据说一直是国际流行色。(指导老师:刘强)

  这篇历史文化散文表达了西方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对文化传统的冲击和破坏的忧虑,作者把“粉墙黛瓦”的黑白色当作了自己心灵的底色,表现了较高的历史意识,这正是“神入”历史的功效。

  神入也可延伸到校本课程上,笔者开设“邮票中的历史”校本课程中,指导学生解读欣赏历史名画邮品,从邮票名画中提取历史信息,感受绘画艺术,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在老师指导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二(2)班张晗同学欣赏《虢国夫人游春图》名画及邮品,并写出文章发表在《扬子晚报》上: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欣赏《虢国夫人游春图》名画及邮品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二(2)班 张晗

  桌上摊开一件精美的邮品——《虢国夫人游春图》丝织首日封。我虽不擅集邮,却被邮品的淡雅古朴深深吸引。静静地欣赏邮品,彷佛穿越时空,去探寻久远的空谷足音。

  轻轻揭开塑料外套,手指一下子恍惚触到了历史的温热。首日封并不是由一般的纸质印刷的,它竟然是由高级丝织品绢印制而成的。绢,是一种质地轻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不由得想起那条充满了东方神秘气息的丝绸之路,大量的丝织品就是通过它来运输到海外,从而进行对外贸易、对外交流。那漫天飞扬的黄沙,那清脆悦耳的驼铃声,如今,早已随着盛唐的大风而消失在历史的黄尘古道。

  《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作者是我国唐代重要画家张萱。张萱工画人物尤以仕女图称绝,名冠当时。其作品反映了盛唐时期上层社会妇女丰硕富丽的形象和众多宫女长期禁闭深宫的幽怨。画作者善将亭台、树木、花鸟、鞍马等与人物活动组合在一起。“朱晕耳根”成为张萱画的标志。

  两张邮票拼在一起,恰巧合成一幅完整的画。画上共有九人八马,三男五女一小孩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仕女们都穿着桃红春装,衣带当风,裙裾飘飘。极具风韵的虢国夫人,她可是杨贵妃的姐姐,自然也是倾国倾城的尤物,她神态悠然自得,手勒着缰绳,别致的发髻,与众不同的服装,都将她村托得格外雍容华贵。

  虽是游春图,但画上却无半点春色,不见青翠挺拔的树木,也不见盛开如锦的花儿,更不见活泼可爱的鸟儿,不免让人诧异。但同时又让人觉得那确实是春天。画中人所穿戴的服饰以及马鞍上的装饰都让人的的确确地感觉到春天的气息。《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工笔重彩的典范,构图、造型、线条均有独到之处,画面庄重典雅,人物优美自然,行进之中显得生动流畅,图中衣带用品上的花纹图案是研究古代染织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若单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幅邮品有着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除此之外,它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虢国夫人外出游春,发生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其游春排场宏大,极尽奢靡,也暗示着唐朝即将进入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转折点。唐王朝的覆灭,与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这邮票也见证了一段颇让人回味的历史,不管它是有心还是无意,它都成了时代的烙印。

  想起杜甫的诗《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长安太长,只是回忆太短,历史匆匆,岁月无情,只留下一个令人慨叹的背影,只能在梦中的幻影里凭吊着逝去的光阴。(指导老师 刘强) 

  这篇文章把历史和艺术、历史和文学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神入历史”,学生的心灵浸润着久远的历史气息,从而感悟历史之美。

  ■从教学目标分类学上分析,“神入”历史的学习过程当属于“反省认知知识”, “反省认知知识”指关于认知的知识,也指个人对自身的意识和知识,其中包括情景性的和条件性的知识在内的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反省认知知识”强调有关学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的知识,学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知晓他们的认识,他们倾向于学习得更好。就学科目标而言,神入历史的学习目标既有“体验性目标”,如外显的“访问”、“考察”等,“内化”的“领悟”、“感受”等;还有“表现性目标”,如“角色表演”、“历史小论文”、“历史图片展示”等。

  ■“神入历史”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

  一是要紧扣史实,尊重历史原貌。文学性的描述、抒情性的表达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前提,凸显历史学科的特点。主张“如实直书”(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的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提出“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强调依靠史料“弄清历史发生的真相,按照历史本来面目来写历史”,这样所叙说的历史“如其实在所发生的情形一样”。李开元教授也说:历史就是往事,它本身曾经是活的,现在只是在时间上消失了,如何通过我们现代人的手法把已经消失的历史如实重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我的“复活” 。“复活”的前提自然就是要尊重史实,显然不能为了目的而生造“历史”。

  二是要合理想象,大胆假设。浮光掠影、就事论事,没有创意,那是不能神入历史的。所以要尽量揣摩历史心态,置身历史情景当中,然后生动准确地表述。如上述第一例邵枫毅同学,课堂上较短时间中,发挥创造思维,马上设计出精彩的台词,难能可贵。李开元教授说,历史研究需要推理,通过联想、推理来连贯史事,来复活历史,这跟探案思路是一样的,必须要在这不多的史料当中建立合理的联系。

  三是不可强求古人,不可超越历史。如果用我们现代眼光去看古人,往往你会认为他们可笑、荒唐。诸如岳飞的愚忠、孙中山的退让、毛泽东晚年悲剧等。“神入”就要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置入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考察。“历史神入要求学生有一种对已逝时代的直觉感,以及过去不同于现在的含蓄的认识。换句话说,千万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信仰和认识去判断过去的人。”“神入”的前提就是“置入”,不可脱离当时的条件、当时的环境。唯如此,我们才能领会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四是力戒“神入”的形式化、边缘化。听了很多老师的历史课,动辄“历史剧”表演,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做课”痕迹很浓,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角色置换,而是课前老师为观摩课而精心设计的。此外,只要开设公开课,肯定又是音乐,又是影视,又是表演,又是各种模拟(记者、主持人、主席),多媒体泛滥。而历史课本身的学科特点、思维特点却被遮掩、被冲淡。这些,老师主导下的“历史活动”,追求教学形势的“多样性”、“生动性”,都不能算是“神入”,最多只能是“形入”,因为学生的心灵并未触动。

  “复活历史,需要心灵的体察加上智力的推想。”“感悟到复活的历史, 需要细腻的心里体验和当代意识的参与,需要一种优美的现代散文史诗”通过神入历史,学生会感受到历史的生动和精彩,从而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神入过程中,学生心灵会有启悟,情感态度得以升华,价值观得以明晰。

  总之,通过“神入”历史活动,学生掌握着历史学习的主动权,使得历史学习趣味盎然。

上一篇: 神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