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让历史课快乐起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30阅读:
字号:|

  让历史课快乐起来

  在历史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群体。他们认为历史课可听可不听,内容枯燥,讲解乏味,不如自己学。结果自学后发现事倍功半,效率不佳。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积极性几乎为零。于是出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也就不足为奇?那么,是不是历史教学真的就如他们观念中认为的那样象“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并非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学历史活用历史,转变传统的“枯燥”历史课堂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已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改革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将活力注入课堂。教师应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开展各种各样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师教的快乐,学生学的快乐!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是真理的母亲”。历史学的功能是十分广泛和深刻的。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历史是一门生动形象有趣的课程,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高昂的学习劲头永远保持下去,让课堂不再呆板,而是活起来、动起来,昂扬向上,流畅快乐呢?我们不妨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快乐起来。

  设置形象有趣的“导课”。

  历史课重在“引”和“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导入语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导入语应简洁,在设计上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好方式。一般说,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另外还有对联、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地图分析导入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等。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谈几种导课的方法:

  1、故事导入法: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节时,适逢热播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我这样设计了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2、对联联想导入法:利用对联导入新课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集体好奇,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把握。如我在讲佛教文化时,给学生展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提问学生:“此对联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文化现象?”学生回答:“这是描写弥勒佛的对联,体现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教师小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那么它何时传入中国,怎样兴盛发展,它对我国古代的封建统治有何影响呢?”通过设问引出新课。

  3、地图分析法导入:运用地理观念导入新课,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并可从中挖掘许多隐含的知识,从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所以也值得重视。例如,中国近代前期的“借师助剿”,我先让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比较有哪些变化?”通过提示、启发,让学生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通商口岸由东部沿海渗透到内地,由东南沿海延伸到辽东半岛。”再问:“这些口岸是否都在清政府统治区域?”学生回答:“不,有的是在太平天国活动区域。”问:“这预示着什么?”小结:“列强要在这些口岸行使特权,必须先让它们回复到清统治区域,这就预示着中外反动势力即将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历史教学如何导入新课,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有时几种方法的合用效果会更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把握它、运用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二、探究课堂教学技巧,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让历史课堂“乐”起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个虽然艰苦却十分快乐的事情。在历史课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如巧妙设置悬念,精彩形象的语言描述,恰当适时的运用多媒体,不时结合历史课的学习内容讲述历史小故事,联系实际谈个人兴趣爱好与历史课的学习情况,走进学生的心灵,“亲其师,信其道”等等。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巧妙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它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久而久之,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逐步提高成长。它既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教材过渡时设置,也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总之,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只要设置合理巧妙,就会吊足学生的胃口,在高涨的求知欲中快乐学习。

  例如在讲到《经济重心的南移》中的 “货币”一栏内容时,我就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谈起:“大家在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会发现它非常方便,那么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又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的设置,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入手,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弄清疑问,好奇心大增,使整堂课效果良好。

  2、精彩形象的语言讲述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根据实践体会,课堂语言要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幽默谐趣,艺术性强,或悲怆感人,或喜悦动情,达到艺术感染教育的效果,并进而呈现给学生清晰的、真实的历史景观。特别要注意幽默风趣语言的运用,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使用顺口溜、谐音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述《战国七雄》时,学生对于地图中七个国家的位置非常模糊,多次混淆,我就给学生介绍了一个顺口溜“西秦东齐楚在南,燕北往南赵魏韩。”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3、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快捷,它可以选择优美的图片、翔实的史实资料、精心剪辑的录像、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教学,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重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使学生身临其境。它既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在现实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例如在讲述《秦始皇兵马俑》时,借助于图片把气势磅礴的情景展现出来。讲到唐朝书法绘画成就时,就让学生一起欣赏作品,从中陶冶情操,增强艺术品味。讲到《三国鼎立》,就让学生看一些影视资料,重回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做一回英雄。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爱学历史,乐学历史。在《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课中,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录像,学生们又相互交流自己找到的这方面的资料,明白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以及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对日本法西斯的无比痛恨,增强了自己的民族危机感,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复辟,要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民族,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再重蹈历史覆辙。

  4、历史故事的多方巧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说故事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巧妙利用这一历史宝贵资源,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流光溢彩,增色许多。我们可以在课前利用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讲课中穿插故事,加深印象。课堂结束前用故事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还可以为下节课做一个铺垫。

  例如在讲《金与南宋的对峙》时,上课前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盼望着讲新课,积极主动。在讲到《贞观之治》时,讲了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领略了唐太宗的虚怀若谷,魏征得忠诚正直,从而加深了对这一课的印象。

  5、课外活动的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与巩固,开展好了会吸引学生去探究未知,更广泛地涉猎知识,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讲到三国历史时,举办“三国故事会”。如学习二战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历史辩论会,学生认识到:作为法西斯的罪魁祸首、 头号战犯希特勒对世界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一部分学生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的爆发。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坚持认为:没有希特勒,战争一样会爆发。 由于此问题涉及了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个重要问题,我对此未立即作正面回答,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方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德国就建立不了纳粹党及法西斯专政, 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也就不会爆发战争。乙方则认为,二战能否爆发, 主要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考虑。《凡尔赛和约》引发的德国民族复仇心理, 德国军国主义的传统, 1929 ~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预示着二战终究会爆发,而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甲方最终被乙方说服。接着双方进一步思考, 个人究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什么作用?原来有学生认为个人能改变历史, 通过此问题的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作用重要,但个人却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 他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没有希特勒,二战一样会爆发, 只不过希特勒的出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掌握了常用的、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历史思维方法,进一步发展了自己。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一举双得。

  6、走进学生的心灵: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必不可少的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和愉悦的教学氛围,才使整堂课在一个轻松欢快环境下进行。袁腾飞老师的课大受学生欢迎,是他长得帅吗?不是。在于他用精彩的语言,生动翔实的历史情景带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理解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因此,多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努力提高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让每个同学知道老师很在意他们,期待他们成功,可使学生很自然喜欢自己,热爱这门课,自然就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教学效果。

  7、编写历史口诀,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但历史包罗万象: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思想、天文、地理、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交织在一起,点多面广,错综复杂,要想学好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运用好的记忆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口诀记忆法就是其中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口诀记忆法”就是把重要的历史知识编成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诗歌、民谣、顺口溜等来提高记忆效果。编写历史口诀,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数量,加大信息浓度,不但可以减轻记忆负担,而且记得牢,能够有效地避免遗漏。

  比如,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编口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反帝爱国立战功,抗击联军逞英雄。1900铭记心,八国联军占北京,烧杀抢掠丧天尽,馨竹难书此罪行。1901要记住,《辛丑条约》受屈辱,赔款白银4.5(亿两),反帝活动被禁锢,东交民巷为使馆,拆毁炮台占铁路,“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

  说起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大家都津津乐道,但要准确说出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就不那么简单了。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写口诀:“长征1934年,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遵义,1935开会议。赤水、金沙、大渡河,泸定桥上写赞歌。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到陕甘。1936在会宁,一、二、四军大会盟”,由于在多人合作、积极思考中学习知识,学生们编的津津有味,读的朗朗上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艺术,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体会到教学的美,使学生乐学。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会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历史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这门学科,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然而现在在中学生中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穷人家的孩子迷失了自己,脑子挺好就是不认真学习,盲目的追求“个性”,拿着父母省吃俭用的血汗钱整夜整夜的上网;盲目追星,买名牌衣服;集体观念淡漠,对一切事情都觉得无所谓或不屑一顾。表现为对老师、同学态度冷淡,对集体活动不主动积极参与,做事“以自我为中心”或独往独来,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什么都明白,因此听不得不同意见。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或我行我素,认为自己有一套,只是火候不到而已。 这些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我认为离不开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历史教育有于助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各种个性的总和,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是形成特定世界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我们常说的通过学习历史学会做人,指的就是人格修养。教育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实用”来判断,历史教育更不能用是否“实用”来衡量。中外历史的发展反复证明:社会的发展是与人文学科紧密相关的,社会越是发展,就越是需要人文学科。马克思说:“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恩格斯指出:“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历史在各个学科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性。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得到道德的才识,因为历史学家治史常常给人以道德的教训,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道德的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历史人物的介绍与分析,力求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心中所涌现的是“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不怕牺牲的精神。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支柱,谭嗣同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临刑前写下豪迈的诗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革命先驱瞿秋白被俘后,面对敌人凶神恶煞般地逼问,坦然回答:“人爱自己的历史,胜过鸟爱自己的翅膀,请不要撕破我的历史。”不管敌人是威逼还是利诱,瞿秋白始终保持沉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谭嗣同、瞿秋白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精神,使我们的感情都得到了升华,体验到革命先烈为改造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之可贵。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感受历史学科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完善人格素质。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得到启迪,从其成长过程中了解人生的意义,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

  历史知识有着丰富的做人道理,如果离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教学来谈伦理道德,那只是一种空洞而乏味的说教,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只能增添其枯燥感。道德与理想的典范,古今中外又何其丰富。如“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们仍须努力”的孙中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正如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品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是我们先辈留下的光荣传统、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巨大精神财富。

  历史教育有助于塑造独立自主的人格。这里所说的独立自主是指对问题的独立的而非盲从,理性的而非感性的认知。历史是客观的,对历史客观性的理解与认知有利于学生塑造独立自主的人格。如:引起社会学家关注的不断升温的各种“洋节”(例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洋节的不断升温甚至达到近似于疯狂的地步,据社会家分析,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缺乏必要的历史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这为我们历史教育敲响了警钟——历史教育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会给美国过国庆节了!为此,国家专门调整了节假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休假时间,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其实,日本、德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是非常重视历史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的。可见历史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真正的人文精神其实是包孕着科学精神,也就是说科学精神只是人文精神的有机构成。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深刻指出:“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这句话使我联想到当今一些社会现象令人非夷所思,如前几年赵薇的“日本国旗装”事件;南京个别人认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个名字太刺眼,不利于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建议改为“国际和平发展中心”;一些拍卖会和文物市场上,当年日本法西斯屠杀中国人的军刀赫然走俏等等。之所以出现上述局面,除去我们这个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功利化浮躁心态和日渐尘嚣的环境影响之外,说到底,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本身忽视人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密切相关!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我们,会随之失去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一直被人们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一门重要学科。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是史学的根本任务;服务现实,启迪未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历史教学,理应把人类历史上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文化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凝练为历史智慧,传授给青年学生,从而提高青年一代的人文素质。

  如,在学习“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一节时,就要涉及到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如果不注意审美教育,便会就事论事把哥伦布西航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描绘成西方航海史上的两起探险活动;但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在航行探险中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进行形象性的描述和赞赏,分析和评价,不仅可以使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复活”,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开辟新航路的艰险,而且还可以从这些航海家身上汲取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些东西,如进取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等等。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本人虽针对学生实际做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点收获,但自觉还远远未达到满意的效果。若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必能增添学生无穷的学习乐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中学新课程教学法——历史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巧》

  《名人谈历史》

  《历史教学参考——初中版》

  《新课程杂志——中学历史版》

上一篇: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之我谈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