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对教学的一些启示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31阅读:
字号:|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对教学的一些启示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学理论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理论是教学的主导,缺乏先进教学理论指导,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这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更新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正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经过张熊飞教授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现代教学理论体系。它以学生的学习为逻辑起点,以教学、心理、发展为基本教学范畴,以教学的职能观、机制观和价值观为基石,形成了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过程论、三维教学目标论。这一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诱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诱思教学思想的核心是.“诱思探究”,指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诱”,就是循循善诱,体现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思”,就是独立思考,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诱思”,就是诱导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

  历史学科的教和学,往往把精力消耗在一大堆散碎的年月、名称、过程上,但并不清楚历史现象间的各种联系,不理解历史进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不懂得历史陈迹给予后人哪些经验和教训,不知道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去认识新问题。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论。并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

  1、 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学生思考的依据。

  一切历史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即通常所说的环境、背景。教材的内容表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历史事件的原始资料、图片……等等,如讲述商鞅变法时,可引用“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一史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变法的性质。创设情境是为了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对学生的学习的进步,给与及时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与学的预期目标的实现。采用情境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而且能在情境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2、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注意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间的矛盾,从中发现问题,设计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如讲述中共诞生时,可提问“为什么说中共诞生中国革命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研。同时,设计问题可针对理解教材的关键点。如“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一章中,可提出问题“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与文艺复兴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这样精心设计的问题,就能指导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就能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这一问题,就要组织学生讨论“光绪皇帝到底是不是维新派的代表?为什么?”对此,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认真分析中国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思考题,进行自由讨论,各抒已见,然后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这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确立“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施教的全部核心是教师的教学策略首先考虑的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教师应把学习者看作“人”,尊重学习者,解放学习者,真正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最高准则。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 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可以说,获取知识的过程比获取知识更有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少讲、精讲,着重讲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引路。

  如何具体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教学系统中,学生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也必然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训练为主线”和“思维为主攻”是保证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根本途径。学生五官共用,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多渠道教学活动称为训练。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精心设计的、具有预定的具体目标和教养功能的一系列学生自我活动。训练的基本形式有:动手做(实验与操作);动眼看(观察);动情读(阅读与朗读);动口议(议论、讨论);动耳听(听教师讲授);动笔写(完成书面作用)。这6种形式都需要大脑指挥,均贯穿着“动脑思”。显然,七个“动”完全是学生的自我活动。它们之间没有谁先谁后之分,也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之分,从而促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训练的实质就是实现“多元化信息渗透”,就是把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学生主体全身心投入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最大限度地增大信息量,提高信息的转化率,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引导落实一个“诱”字,学生主体落实一个“思”字,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主体是灵魂,主导是实现主体的条件,主线和主攻则是实现主体的根本途径。

  参考书目:《高中历史教学漫谈》赵世培,《诱思探究教学深化探索》,《诱思探究教学论是教学领域 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张熊飞教授,《决胜课堂》

上一篇: 语言:让历史课堂充满魅力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