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创建有效的历史课堂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31阅读:
字号:|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创建有效的历史课堂

  [摘 要] 在倡导“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有效”已经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词,而“有效课堂”追求的目标则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常态课堂教学的实践和体会,围绕教师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角度,探索有效课堂创建的策略。

  [关键词] 有效历史课堂 学生主动性 期望

  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只有保证课堂教学取得一定的教学效益,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才能实现课堂达标,进而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中历史课每周两节课,时间紧张,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主要是指学生是否“学到”、“学好”。所以,唯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下面笔者就谈几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建有效历史课堂的策略。

  一、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师生间建的互动。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但“每个课堂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不管你多么熟练地传播知识,这些差异总会影响到你的教学效果。要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需要你做出许多有关学习者的决定”[1]。“一刀切”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尊重、善待和利用差异,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实践证明,实施分层教学是创建有效课堂的有力保证。

  每一学期开始,按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潜力层和提高层两个层次。根据初中历史学科特点,针对两组不同的学生,在一开学就告诉他们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潜力层学生的目标定位在“识记”、“背诵”“理解”知识点的层面上;提高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形成“概括”、“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其历史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分层授课。为了使不同基础的两类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在教学中让提高层学生先做示范性回答,潜力层学生跟上,使各层次学生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也可两组搭配,合作达标,组成学习小组,在提高层学生的指导下,潜力层学生也能较快地掌握知识点,使得双方都获得成就感。同时,也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或多次重复、浪费时间的现象,促进了有效课堂的建立。同时,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作业分层,减少潜力层学生的作业量,降低难度,提高作业效率。

  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益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学习的时间越少,剥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结果师生双方身心俱疲,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有效课堂需要教师多些课前准备,将学习与目标有效统一在教学案上。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案,在课前预先发给学生,使其有目的地提前自主学习、探究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及时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发现其中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力求做到学生已经掌握或自己能够解决的坚决不讲;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解决的,老师只做引导、点拨,侧重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最后鼓励学生主动反思、举一反三,关注课堂的生成。通过教学案的实施,帮助学生主动善用学习时间,提高单位学习质量。这也是构建有效历史课堂的重要途径。

  三、维持积极灵活的期望,发挥学生的潜能

  温斯顿的研究发现:如果老师在班级内按学业水平分组,把一个学生插入高级组,这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提高;如果把其插入低级组,这个学生的学业就会受到阻碍[2]。这表明,教师如果维持高期望,学生会趋于实现或接近实现其潜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对学生持积极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课堂表现持高期望和高度的责任感,把学生的失败看作挑战,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营造积极的合作的课堂氛围,用鼓舞人心的目标引导学生,恰当地传递高期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当然,期望应该准确,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维持积极灵活的期望,才会比较恰当;同时伴之以合适的教学行为,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创建有效的历史课堂。

  其实我认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应该着眼于教学设计是否精当、教学过程是否科学有效、主体作用是否充分发挥、课堂氛围是否融洽、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诸多因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它要求每一位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愿望,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历史教学最终目的。

  【注释】

  [1](美)加里·D·鲍里奇著 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2](美)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著 陶志琼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十版)

上一篇: 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形势下中学历...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