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预约不曾预约的精彩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7阅读:
字号:|

  预约不曾预约的精彩

  我在讲高二历史课《文艺复兴》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的含义,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两位美国母亲给孩子们分苹果,当孩子们都抢着要又红又大的苹果时,一位母亲谴责了要大苹果的孩子,而把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心里想要大的但嘴里却说要小苹果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就从说谎开始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而另一位母亲肯定了孩子们想要大苹果的想法,然后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了几块,让每个孩子都去修剪,把大苹果给了做得最好最快的孩子。最后,这个孩子进了白宫,成为著名人士。

  故事讲完后,我让学生们分析为什么两位美国母亲截然不同的分苹果方式,把两个孩子培养成了命运完全不同的人?因为有我的诱导,学生很自然地用人文主义的观点分析出第一位母亲的教育方法背离人性,所以她的教育是失败的,而第二位母亲则是从人性出发,挖掘出人的巨大潜能,因此她的教育是成功的。然后我让同学们回去把故事讲给自己的母亲听,并且问她们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她们会怎样分苹果。

  下节历史课上,学生们带来了他们的调查情况,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一位学生说:“妈妈说了,大的小的让我随便吃,只要能吃完就行!”另一位学生说:“妈妈认为还是应该把大的让给别人吃,吃东西不能只顾自己,要先想着别人!”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平时不喜欢吃水果,妈妈一听我说要吃苹果很高兴,她说如果我喜欢吃又红又大的苹果,她就都买成这样的苹果让我吃。”不过就故事本身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母亲还是赞同第一位美国母亲的做法,她们认为做人就应该谦让,不能太自私,孔融让梨的传统美德,到哪也不能丢。

  当我问学生“你们赞同哪一位母亲的教育方法”时,结果大部分同学赞同第二位母亲的方法。他们认为,作为孩子,如果能够自觉效法“孔融让梨”固然可贵,但想得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也无可非议,关键是怎么去获得。我就笑着说:其实第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就是传统的中国母亲分苹果的方法,而第二位母亲的方法则是典型的美国母亲分苹果的方法,她的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在肯定人性的基础上,让孩子知道“要得到最好的,必须争到第一”,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们唯有付出,才有获取;付出越多,收获越大……

  正说着,我发现下面有一位同学欲言又止,我就停下来让他说。这位同学也不客气:“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那天我把分苹果的故事讲给父母后,父亲说在单位,干得多干得好的人其实是吃不开的。”这位学生话一出口,班里异常安静,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因为你干得好,就意味着别人干得不行,同事对你就会有看法;你干得多,意味着想得到的多,领导也会觉得你是个干什么都讲价钱的人,不但不会赏识你,还会对你有看法。相反,那个表面谦让的人则会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我爸爸说,如果是在中国,可能情况正好相反,第一位母亲培养的孩子会平步青云,而第二位母亲培养的孩子在自己努力工作以后,不被领导和同事认可,还会处处受到排挤,久而久之,他的心态就会改变,说不定进监狱的就是他。”这位学生一说完,班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然其中也有我的掌声。

  以往学生的回答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没想到这次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出乎老师所料,同时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听了不由得心生佩服。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面的同学各抒己见,看到这种情况,我就顺势把这节课上成辩论课,让学生们根据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分成两个大组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们用自己的观点分析了为什么现在不同的家庭母亲分苹果的方式不同了,为什么父母对两位母亲分苹果的看法与大多数学生的观点不同,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式,在东西方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等。最后大家总结得出: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教育方式和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这个苹果就这样分掉了我一节课,但我觉得这节课上得很有意义,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展示了他们思维的敏捷和较强的论辩能力,而且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这节课也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与接受的单向过程,而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有可能会延伸到课外,形成师生家长间的多向互动。随着学生课堂自主性的增强,学生思考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并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让这转瞬即逝的火花燃烧成求知的火种。这或许会打乱教师预设的节奏,反被学生牵着走,但当教师融入学生和课堂,将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认知过程与学习的成果时,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就不期而至。这不正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上一篇: 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浪潮,我...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