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浅谈新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5阅读:
字号:|

  浅谈新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

  从2010年秋季高一年级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将全部进入课程改革。无论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怎样?新课程改革实施都要进行。推进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从教师教育者的角色看:我们应是积极的推动者而不是阻力,所以我们应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站在时代前列,通过深入学习,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实践必将为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只要我们积极参与,把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为促进自身发展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那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又有现代教育理论的新一代名师。

  一、正确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是指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起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他是应承了推进素质教改革的需要,致力于把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课堂到师生活动的微观层面上。新课改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对原有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的观念而展开的。他体现在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以及教材开发等多个方面。如:

  针对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针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针对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针对过去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针对过去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转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上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等。

  在师生关系上:提倡交互主体性,教师是主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这种双主体观倡导的是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从价值取向上看新课改: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灵活的管理。

  课程理念方面主要体现在: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核心理念;二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

  在课程结构上也有四大特点:一是模块制;二是选修制,三是学分制,四是学段制。新课改将原有高中课程分成8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又划分若干模块,教科书也按模块编写,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将从以学期为单位转变成以模块为单位;课改后,高二第一个学段学完,新生将逐渐接触选修课学习,学生自主选课;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必修和选修课程累加学分不低于144分方可毕业。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教学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教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这是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主体价值观是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单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老师的角色由传统教育中的主宰者、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这种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根本性改革,并不是要降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要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作用体现应是一种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应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课堂上不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立足于问题与情境,在一次次师生对话,生生互动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的教“教——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学“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师遵循“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的教的宗旨。课堂教学应在促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基础知识是发展的铺垫),致力于使学生获得自主、独立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要注意:

  1、正确解读新课标

  在新课改理念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了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这就是我们说的新课标。它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学科新课标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是实施各科教学的指南。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一些基本理念:强调“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在教学上,要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历程”和“经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等等。各学科都有一个课标,如何让新课标的理念转化为教师适切的教学实践是有效实施新课标的关键。首先,要正确解读新课标,防止走入误区。误区一:把课标直接移植成课堂教学目标。学科课程标准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明确的某一学段应达到的的基本的要求。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上更多体现的是指导性、启发性,弹性空间较大,而不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某节课依据课标、围绕有关教材内容必须要达到的具体学习结果,它是课标的环节性分解结果,比课标要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决定着一堂课的行动方案。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仅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显然无法具备明晰的行动纲领,无法弥补教材内容与课标的落差,无法调和教学与学生活动的矛盾,更无法解决传统经验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冲突,自然就无法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误区二: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机械套用课标结构。新课标将课程标准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许多教师不顾每堂课具体内容结构,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都按此结构进行表述和执行,机械套用。其实,并不是每节课、每个单元环节的要求都如此均衡分布与并列存在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教师没有整体把握与理解课标的结构性特点,机械地把课标看作是这三个部分的合成,忽视了“维度”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递进发展关系。科学解读课标表述的内涵,我们就能够进一步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结构,明白了目标应包含几个维度,具体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如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这一课标,可以对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了解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2)了解导致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3)辨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对大气热量收支的影响,以及大气对这些辐射的选择性吸收;(4)有绘制示意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的技能;(5)具有阅读、分析城郊热力环流和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的技能;(6)并且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这些过程。这就是这一课标所要求的主要是知识和技能。如此定位,目标的针对性强,相应的训练就不难设计,教学的效益自然便提高了。

  课标的解读是一个充满科学理性和个体创造的复杂过程,它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唯有如此,新课标的价值功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2、在正确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备好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就是依据课标,围绕有关教材内容,确定课堂目标,而设计的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这里专谈一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新课程的教材使用价值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的理解是:要依托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前者是因为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课程的理念、目标都是经教材传递和表达的,是培养地理素养完成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资源;后者的认识是:教材虽是教学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通过对教材的教与学,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教材的文字、图象所表达的内容,而是教材所承载的知识和思想与全新的理念。我们的备课是在备课标的前题下备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及对教材重新整合就非常重要。教师只有不为教科书所束缚,才有可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有所创新并体现个人教学风格。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可能接受与教科书有关的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授课顺序是可变的;教学实例是可选的,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必须用的或必须掌握的。在已实施新课改的学校,教师普遍感觉课时不够用的原因就是教师准确的理解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不够,挖掘教材深度与广度不得当所致。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备课)要反思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本堂课的课标理解是否正确?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是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且这种引导方式是否真正有效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是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素养?当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我们是否已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和体验,使他具备了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并能够独立进行研究?在学生获得研究的结果时,教师是否又给了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论证的勇气和意识,并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老师的点拨是否有利于教材内容结构化(系统化)?一句话,学生的发展有没有真正成为一种主动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从传统“教书”境界走向“育人”境界。

  3、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没有固定模式。一堂好课,好在那里?主要看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功夫上。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合作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学法指导是着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少一点依赖多一点独立学习之意。教法的选择的适应性体现在教师上课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情导入——[教师启发(知识铺垫)]——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发现问题、自主构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师生互动]——课后探索,完善内容结构———[知识迁移,能力发展]”的模式是常见的。上课要做到教材内容的的问题化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要做到教材内容的操作化;教材内容的结构化;通过师生活动来理解和把握教材内部联系。

  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衢州市一位名师执教的《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田纳西河为例》一堂示范课:这是一堂得以肯定的好课。看看名师如何引领进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功夫。他采用的是“研究性”问题教学法,课型为新课。他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七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阅读教材自学,认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位置、地形、气候、资源。

  第二步:思考问题:创设自然环境情境,分析田纳西河流域为什么资源丰富却是美国相对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第三步:评析环境:1、田纳西河流域位置;2、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3、田纳西河流域的资源及水利利用现状;4、田纳西河流域存在的问题。

  第四步:提出问题:你如是田纳西州的普通社会一员,你会如何进行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以促进当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步:解决问题:让学生畅谈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设想,然后在学生的建议中归纳总结:资源的综合开发;环境的保护;国家的政策支持等。

  第六步: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学生是否学会了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总结过程是教师点拨,学生小结作答。

  第七步:知识迁移:提出学生已学习过的我国长江流域,让学生把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方法与过程迁移过来,探讨长江流域如何治理与开发问题。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引领着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现摘录他教学过程的部分情节:

  老师先给出田纳西河流域有关的地形图、资源图、气候资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分组学习,讨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自然环境概况。一定时间后:

  师:谁能回答你所看到的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气候和资源环境环境状况

  生1:就地形看,田纳西河流上游为山地,中游为丘陵 ,下游为冲积平原。

  师:不错,回答很具体,同学们已学会了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去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了,这里补充一句,田纳西就是一个地形的过渡地带。

  生2:这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雨水丰富。

  生3:我补充一点,从气候资料看,那里降水季节变化还是较大,冬春季雨水多一些,夏秋季雨水少一些,河流径流量是不稳定的。

  师:补充得好,谁能分析一下该流域气候特征的成因?

  生4:从海陆位置看,田纳西位于北美东南部,这里是季风区,还深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生 5:还受到山地对冬夏季风的影响,流域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地带,所以夏秋季雨水少一些,而冬季是冬季风的迎风地带,所以冬春季雨水多一些。

  师:两位同学都很不错,两位同学合起来回答很完美,这说明了在了解一地气候时,还必须注意该地的位置、地形、近海的洋流等对气候有影响的要素。

  师:这儿的资源如何,谁能分析一下?

  生6:这儿的煤和石油资源丰富。

  生7:中上游还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师:补充得好,提示一下,判断河流水能好不好,主要是一看河流的流量大不大,这与那儿的降水量有关,二看地势落差大小……。

  你们看,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在体现地理新课标理念,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学习等方面是成功的。同行们可以遵照地理新课标理念去体会、去感悟,就会发现这个评价是恰当的。有人说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就一个“放”字,但怎样放?上述这位教师不是做一个放养人,任之自流,而是在开始教学设计中,就精心设计了“放”的路线,构建了师生合作的和谐学习环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去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适时点拨与引导,使整堂课的教学在有序有效中进行,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生学会学习。

  从长远看,这一轮高中课改对传统高中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但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需要的是看准方向和坚定信念。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现行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加上教师隋性与现有的教学方法的惯性,家长的不理解等原因,新课改推进的阻力还很大。但是推动课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需,只要我们在思想上认同课改,客观上参与、推动课改,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将是推动教师发展成长的直接与现实的力量。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实践为我们成长提供了舞台,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就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名师。

上一篇: 浅谈新课改中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反...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