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蓬勃兴起,新的地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结合新教材在课堂上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艺术 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可以巩固已学习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习理解新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随着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推广、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课堂提问的在新的课堂理念下必须赋予新的内涵。
一、树目标,设关键
提问的质量和问题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未进行问题设计而是课上即兴提问,这样的提问往往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或仅仅限于较低水平而流于形式。凡是回忆具体的、先前教过的事实、定义、常识等的提问都属于较低的水平,而高级思维水平的提问,往往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或所给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解决新情景所遇到的困境。教师应在全面分析一节课的各项任务的基础上,针对各项任务从方法、技能等多方面培养入手,至少设计一项较高水平的提问,再由此分配一些随机性提问,而不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个细节性、孤立性的练习中。例如,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文中,地理环境各要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矿产等对区域农业、工业发展的影响应从整体上视为一项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已经能自觉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整描述,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就新加坡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进行提问,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更从方法与过程等角度整体掌握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活动。
二、慎表达,定计划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规范、明了、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回答,都应该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例如,《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有一幅“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此图常被地理教师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借以得出洋流的主要成因是盛行风。由于此图的信息量很大,如果问题设计不科学,学生会无从下手。让我们比较以下这些提问:
【例1】?阅读此图,你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例2】?阅读此图,有没有发现洋流的什么规律?
此2例均是常见的开放性提问,但提问语言内涵过于丰富,在实践中会造成学生对提问本身理解的困难。对于一些开放性、涉及复杂的概念、原理、或期望形成规律性回答的问题,应通过具体性提问来渗透方法、知识等的学习。如上述例1,?问题太大,不知所云;?而例2,?问题虽进一步缩小,但涉及范围仍然较大,因为洋流的规律可以包括运动规律、形成规律、命名规律、分布规律、性质规律等;阅读此图,对比各纬度地区洋流的流向和盛行风带的风向,寻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样的提问,简明扼要,针对性强,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有时我们可以使用提问计划表,写出每个详尽的重要问题,并预测学生可能的反应及准备采取的相应对策。
三、析结构,限范围
同样的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来调节回答问题范围的大小,根据提问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将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回答情况灵活调节范围,使之适合学生智力与能力,增进学生对提问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例3】?我国夏秋季节的台风,对东南沿海地区有什么影响?
【例4】?我国夏秋季节的台风,对台山的工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上述提问范围逐渐缩小,更在于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增加了学生给出多种答案的可能性。一般说来,当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应使用窄问题,随着知识的增长或需要解决过于容易的问题时,教师可采用范围较大的宽问题。
四、研心理,激参与
一个有效的提问,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一个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应使学生确实亲身感受到教师提出某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能引起一定的重视,即感到问题的困惑但又不感到灰心丧气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情景。
【例5】?什么是水循环?
【例6】?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这几种提问都包含了教师认为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有些似乎也是开放性的、富于启发意义的,但实际上,却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抽象的提问往往使学生不愿进行多角度深入思考,而消极等待教师给出答案。上述例5可改为“你是否想过,下雨后雨水到哪里去了?”例6改为“台山解放前和解放后城市人口的数量、城市的规模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身边的环境有什么影响?”这样,能排除学生不愿关注的因素,把教学限制于学生易于感受到的生活情景中。
五、察思维,宜探询
许多时候,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看出其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考虑是否全面,有时甚至答案正确而理由却是错误的。教师在提问时,可采用探询性提问的方式,即在学生对提问有了一个回答之后接着追问几个问题,如“?还有什么补充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等等,它常能起到激发学生激发新信息、扩展答案、重新引导提问发展方向的作用。试比较下述提问的有效性:
【例7】观察西气东输工程图,分析出影响西气东输的因素后,在“重要交通线应尽量缩短距离,节省运营时间”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再仔细观察西气东输线路的走向,是否完全符合这一条件,向学生提出“西气东输的中段为什么向北走了很多弯路”的问题。
【例8】 “假如南岭不是山脉,而是平原,广东的气候将会怎样?”
教师在提问中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一个词就能回答的问题,对于较低水平的问题也可以用探询方法转化为较高水平的问题,它不仅能反映出一个正确回答所蕴藏的理解程度,往往还能揭示某些貌似错误回答中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