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论地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8阅读:
字号:|

  论地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摘 要: 作者从新教材中活动式课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入手,对活动式课堂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理念的更新、课前充分的准备、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处理等方面阐述了活动式课堂的一些误区,更加明确了活动式课堂的有效性和目标性。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教学 活动式课堂 有效性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地理》新教材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才有可能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如何让课堂活动更加有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活动式课堂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课堂活动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突出。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教材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每个章节中都设置了“课堂活动”这一栏目,教材在结构设计中明显地加大了“活动”的力度。现行教材的课文基本上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类是通过图文的结合、图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叙述式课堂,另一类是通过各种活动栏目呈现出来的活动式课堂。活动式课堂贯穿整套教材的始终,“活动”栏目的数量、篇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几乎占整个教材篇幅的一半左右,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章节的教材是由单一的叙述性文字组成,每一个章节都是由叙述性文字和活动性文字共同组成的。

  新教材中的“活动性课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任务。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可以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活动式课堂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加大了活动的比例。但地理活动的展开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活动形式也就因为内容的千差万别而丰富多彩。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将地理活动式课堂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游戏竞赛活动。如讲到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时,让学生们扮演苏州台的气象播报员,播报当日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从而让他们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评出最佳播报员。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

  2.分组讨论活动。如:《水资源危机》一课中,关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何节约用水的建议,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后,给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建议。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3.资料展示活动。学习世界三大宗教时,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不是很熟悉,可以课前让他们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收集关于宗教建筑物的图片和宗教礼仪等方面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图片,又可以是实物,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口头表达、书面展示,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小报,向同伴做精彩的介绍。

  4.动手实践活动。如《从世界上看中国》一课中,使用“中国拼图游戏”,请学生分组完成拼图,对于最快的小组给予表扬;《地球和地球仪》一课中,让学生利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关于南北极、经纬线等知识点的理解,这类活动有助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情景模拟活动。如《欧洲西部》一课中,在讲到繁荣的旅游业时,可以让学生模拟一次暑期欧洲之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又如讲述两极地区时,为了比较南北两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可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队员,组成南极科考队和北极科考队,完成科考任务。通过情景模拟,学生掌握了两极的海陆分布、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征。最后两队分别举办两极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小型报告会,从而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和环境观。

  6.知识延伸活动。如《海陆的变迁》一课中,让学生思考: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会变成新的海洋,地中海将会消失,喜马拉雅山还在不断升高,这可信吗?这类问题教材中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活动设置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将已有的知识作为背景,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索学习。

  三、活动式课堂的误区

  1.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强。有时教师往往对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容易给人以一种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的感觉。有的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在忙,可忙了半天都无法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只考虑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而没有充分考虑让学生动什么、为什么动和动的效果怎样等问题。总之,他们关注了学生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学习地理新知识服务这一本质。

  2.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标中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是对传统讲授法的否定,不管什么内容都要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

  例如:在学习经纬线、经纬度时,由于这部分知识很抽象,大部分学生觉得很难,那么在课堂上,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传授讲解,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活动”,去自主探索,在理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运用、实践。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和方式,对于有探索价值与意义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发挥”,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我们仍然应该考虑采用讲授法。

  3.学生活动把握不够到位。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充分,“活动深度”不够;在组织活动时,往往出现“放得开收不住”和“为收得住却又放不开”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预判不准确,导致活动“冷场”。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讨论如何有效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时,学生就感觉没有头绪,无从下手。

  四、提高活动式课堂的有效性策略

  1.活动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开展地理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为课程内容服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可以获得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如团队合作精神、环保意识等。

  2.规定性与创造性相结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能期望学生达到某一目标或获得某一个答案,但往往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另外的结果。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否认,而是可以让学生继续开展讨论等活动,验证这一结果,这时学生的创造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3.可行性与参与性并重。事实上,学生不可能利用大量课外时间参与地理活动,以地理教学课堂活动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原则,这充分考虑到了具体活动的可行性,根据学校具体的条件和学生情况,可行的活动才组织,只有可行的学生活动才是有效的学生活动。

  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是提高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是需要的,善于活动是保证活动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同时教师在活动前要有相应的活动设计、实施方案和评价体制,在活动中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活动后要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纯粹追求活动数量,而应以追求活动的有效性为宗旨,这样才可以保证各个学习活动都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重视活动的“有效性”,加强指导,巧妙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这才是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每一个地理老师如果能够从这样的高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能够设计并组织好实用而又高效的学生活动,有助于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地理老师。 ?

上一篇: 论地理课中的“问答式”教学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