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性参与
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性参与
摘 要:地理新课程改革关注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有效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反思。本文对如何设计学生在地理课中参与的量和度,怎样提高地理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有效性 填鸭式 主动参与
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活动即实际参与。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针对地理课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和任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现在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教育的前提,更是提高教学效率,减轻课业负担,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如何设计学生在地理课中参与的量和度,怎样提高地理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一、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学生参与时间
教无定法,但教学是有规律的,教学过程是“教”和“学”这两个过程的有机结合体。实现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使教与学协调发展、互相促进、良性循环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互动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应通过设计教学程序,安排合理的参与时间,立足于“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知识,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以达到深化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客观认识过程,要实现认识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必须有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一定的课堂教育。
将教学目标相联系来确定教学程序,安排给学生一定的参与时间,一般安排给学生参与的时间占一节课的一半以上。通过参与,每个学生都会增强互相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享受学习的乐趣,建立起自尊,激发创新思维,产生成功的体验;同时在互相欣赏中取长补短,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讲授西北地区一节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学生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草原。自然发问: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接着我提醒:植被生长跟什么自然因素有关?在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让全体学生查阅“中国降水量分布图”,直观地看出该地区的降水量也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从而找到了该地区植被的变化原因,揭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学生直观地看出该地区的降水量自东向西依次减少时发问:该地区年降水量为什么呈现这样的规律呢?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再指导学生查阅“西北地区地形图”,有学生回答:由于该地区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充足,因而降水丰富;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大和地形的阻挡,水汽愈来愈少,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决定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乐于参与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以来,地理作为一门副科,难得学生青睐。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考不考地理,学生为争取在中考中获得优异成绩,把大量时间花在中考考试科目上,无暇顾及地理学科。二是某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压缩地理课时的同时,不把地理成绩作为学生综合成绩来加以考核。三是仍然存在着“一言堂”、“满堂灌”等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方法,使一些学生不想学地理、不喜欢学地理,这是当前地理教学中最感头痛而又得首先面对的问题。为走出这种困境,充分实现教学民主,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倒过来,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陈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教材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很大的挖掘。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涉及师生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能力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参与者、帮促者。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加强师生间的协作,选择好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组织一两次的“高潮”,使师生心理同步、情感共鸣,和学生一起参与问题的构建、假设、讨论、反思和归纳,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想学、敢学、愉快地学,让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探索、发现、运用,去主动地发展。例如,在学习我国气候一节内容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因季风气候显著,冬冷夏热,降水集中于夏秋,且年际变化大,因而旱涝灾害频繁。学生会问:如果我国不是季风气候不是更好吗?我首先肯定这位学生的问题具有逆向思维性,然后和学生一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从正面说,不是季风气候可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但从反面说,若不是季风气候呢?引导学生看世界地形图,观察撒哈拉沙漠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纬度位置与自然景观,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学生回答: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不同,前者是沙漠,后者是“鱼米之乡”。原因何在?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我进行点拨,然后整体归纳:前者不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因而形成了干旱的沙漠或荒漠,而我国处于这一纬度的江南地区,正是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因而形成了“鱼米之乡”。
从学生角度来说,选择参与学习方式,还包括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选择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主动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对提高参与学习的效率,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是大有益处的。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如何整理知识系统,总结知识规律,记忆地理名称,分析知识联系,等等。加强学法指导或学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比如,在组织学生上“修建三峡水利枢纽之利弊”的研究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我审阅后,将各位学生的观点和论据整理成课件。课堂上,我先把各人的小论文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讨论非常激烈。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认为修建三峡大坝有利的观点可概括为:发电、防洪、灌溉、航运、养殖等;不利的观点有:淹没大量农田、淹没旅游景观文物、出现盐碱化、出现血吸虫病、破坏生态平衡等。最后我将课件在全班展示,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通过多次的讨论、交流,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归纳、分析、综合、合作能力,加深了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认识,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精心创设问题,激发参与欲望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探究新鲜事物的欲望,只要给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机会和时间,创设探究的环境和氛围,不同层次的学生就都能参与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发现、再重组的“创新”过程。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研究,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据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然和政治时事,提出新颖的、多元的问题,启发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产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欲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学习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启发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的驱动力,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把这种课堂改革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任何一堂课都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掌握大纲,明了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重、难点。不仅仅如此,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前的政治时事、自然时事,提出有刺激性的、挑战性的,且可从多层面思考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加研究,多了解政治时事和自然时事,提高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随时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讲授内容,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如在讲“日界线”时,我提出问题:“有一位同学在一年之中要过两次生日,你们说他的愿望怎么才能实现?”又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时,我提出问题:“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向什么方向飘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的思维状态,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自然在我的引导下,积极地主动地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而有的问题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之设置成多层次,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师的参与和帮助下,围绕相应的问题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如在学习地形对我国气候影响时,可设计以下有层次的问题:
1.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
2.这些特点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3.假如把青藏高原换位到东南沿海,那么我国的气候又将会怎样?
把目标设置为递进关系的问题,明确参与学习的具体要求,能极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让学生敢于参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是:使学生主动地卷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教师要通过正确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心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原则,不仅要重视结果,而且要注重过程。重参与实践研究,获得体验和感悟,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经验的传授;重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参与过程中发现和肯定自我,鉴赏和学习别人。结果评价要让学生在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增强参与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结果。过程评价要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寻找学生成功和进步,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多鼓励、赞赏,激发学生的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完初中地理欧洲西部的气候具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之后,我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地形图,分析本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很多同学回答:①大陆轮廓破碎,加深了海洋的影响;②处于西风带内,西风把海洋暖湿气流吹向大陆;③属于温带;④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⑤地形以平原为主,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利于西风深入;⑥靠近海洋。对于学生这种发散性思维,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对回答是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的同学,肯定他在地形图上没有任何信息提示的情况下能想到这一点,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回答①、③、⑤、⑥的同学,在肯定他们回答正确的同时,指出他们应把各位同学回答的结果综合起来,才能得出完整的答案。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二《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展示美国的地形图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美国的国土面积比我国小,但其粮食出口量占世界一半以上?这是一个刺激性的问题,吸引了全班同学进行积极思考。回答的结果有:①科技发达;②机械化程度高;③交通发达。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又回答:④自然条件优越。对每个学生的回答,我都从不同的侧面给予肯定和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回答“自然条件优越”的同学,我首先说回答很好,有特别的思维,随即指着美国的地形图进行补充,比如说有着广阔的大平原,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水源。通过我的肯定评价和补充,学生鼓足了敢于质疑、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勇气,同时也领悟到:只有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和综合能力。
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才是成功的课,也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的风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每节课都要创新,不求每节课都精彩,但求每节课都有一刻钟的精彩,学生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一节课下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是真正的新课程改革所要的改变。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