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无效现象
论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无效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计算机多媒体已经在很多学校的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对地理教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洋流等,学生初次接触难以想象,不易理解,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课文和板书静态、呆板的缺陷,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但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加以注意的话,不禁达不到促进教学的效果,还会起到反作用,使教学无效化。
一、多媒体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
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多媒体成为许多教师的一种日常教学手段,但在有些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则流于形式,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有一些“多媒体教学”课件,只不过是把板书、挂图或文本文字搬到屏幕上而已,老师也只是由以往的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多媒体电脑在其中只是成了课本和粉笔的替代品,丝毫没有发挥出多媒体优势,这种做法一开始可能会让学生感觉到新奇,但几节课之后学生就会失去新奇感,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课堂气氛更为沉闷,而且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对于本应掌握的知识却毫无所获。课堂中多媒体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而不是课本和板书的替代品,只要使用即可。
二、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设计、课堂引导的主体,多媒体仅是为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它起辅助作用,而非决定作用。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却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课件演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引导者,而成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则成了多媒体的观看者,一堂课只是在操作与观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同时,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行为,甚至教师的个人魅力,这些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从感情上更愿意学。因此,教师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恰当的选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形态、动作等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使二者很好的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取代板书、板图等,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
地理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多样的,如:板图板画、实物展示、模型演示、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等。这些手段并不是一个多媒体所能完全取代的。有了多媒体以后,有些教师习惯将板书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而黑板上要么空无一物要么只有几个字,用多媒体完全取代了板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收效甚微的。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部分的纲要随时写在黑板上,学生会对知识的上下联系产生较深的印象,同时板书的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对小知识点的消化和体会,当课程内容结束后,会在黑板上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并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而多媒体则难以达到此种效果。
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相当于地理的另一种语言,学生既要会读图,还要会画图,而画图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部分知识最好由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学生在下面跟进模仿。例如洋流的分布模式和实际分布,如果只用多媒体投影到大屏幕上,和学生一起看一起读的效果远不如和学生一起动手画的效果好。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国的主要山脉、主要铁路干线简图等。
地理教学中某些内容采用实物展示或模型演示的效果也比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好。例如,在矿产资源学习中,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矿产的图片,效果远不如将矿物实物直接送到学生手中观察;学习等高线与地形的对应关系时,通过山体实物模型来让学生认识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部位远比在平面的大屏幕上显示来得印象深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传统的常规手段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实际的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依靠多媒体。
四、多媒体课件过多的注重美观性和动态效果
多媒体具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但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声、色、彩”,片面地追求课件的观赏性,采用过多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制作出来的课件可谓极具视觉、听觉冲击力,结果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的注意力的不在教学内容而在媒体上,因而在课后的学习反馈中,发现学生都不记得学什么了,只是感觉很有意思,这样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避免“花哨”,做到画面大方、内容简洁、音乐生动、配合主题,不可喧宾夺主。
五、多媒体课件的信息容量过大
多媒体教学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有的教师为了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挖掘了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 将与本节内容有关联的所有的资料和图片都放入课件中,使学生大开眼界,但同时也使一节课的信息容量达到了极限,难度有所增加。例如在讲述长江流域的开发和治理时,将长江干支流的相关的资料、长江流域的风景图片、资源的分布情况、经济的发展概况、长江的航运、三峡等相关内容都一一地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如果想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加快课堂的节奏。有时教师展示一大篇材料,看完,时间太长,于是只能一闪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缺少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其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因为信息容量大,课堂节奏快,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分不清内容的主次。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教师确实要尽可能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丰富的资源全部都灌给学生,教师要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来选择资源,做到课堂容量适中,难度适宜,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或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多媒体课件花费教师绝大部分精力
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教师把全部精力用于制作课件上,而忽视了备课,对要教授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就容易产生上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而要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备课,吃透课标与教材,掌握好重难点,设计好教学的方法,然后根据需要准备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只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能代替备课。教师必修弄清楚孰轻孰重,从而更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总之,多媒体的使用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达到其他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特殊效果,但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区,削弱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选择教学手段时,应取长补短,各种手段配合使用,以求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