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第二语言” “肢体语言”的运用-新人教
课堂“第二语言”——“肢体语言”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配上抑扬顿挫的声调,能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但仅仅以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则略显单调,时间长了,不仅传授的知识容量小,许多不易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点学生不易领会,而且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是多种教学手段配合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笔者结合多年地理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谈谈课堂的“第二语言”——“肢体语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基本要求:
1.着装整洁:
无论什么季节,穿着什么样的服装,都要整洁、端庄,不能松松垮垮、随随便便,更不能哗然取宠、标新立异。所谓为人师表,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
2.运用得体:
“肢体语言”贯穿于整节课,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但无论运用到哪一种“肢体语言”,都必须坚持健康向上、张驰有度的原则。杜绝过渡夸张,不文明甚至不健康、格调低下的“肢体语言”,以免给学生不良影响。
3.详略得当:
“肢体语言”的运用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同其他教学手段配合使用,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肢体语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结合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媒体。但仅仅使用语言媒体,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如果结合语言运用好“肢体语言”,则效果要好得多。如在讲授“地球运动的方向和周期”时,教师把自身形象地比喻为地球:头的方向代表北极方向,脚的方向代表南极方向,腰带代表赤道。先让一位同学上来在身上拟画出经线和纬线,你画的过程中结合诙谐幽默的语言及时纠正其错误。这样不仅立刻提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注意力,同时复习了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接着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边演示边讲解,效果良好。
2.结合教具的运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具的运用时非常广泛的。如各种地理挂图、地球仪、地形模型、矿物标本等。但有时会遇到教具不全、演示困难等问题,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如果把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当作教具来运用,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授“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关系”时,如果没有三球仪,仅仅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来演示,要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则相当困难。这是教师可拿一长木条代表晨昏线,以自己的身体代表地球,请一同学代表太阳,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层层递进的多种情境以加深学生对正确现象的认识,同时加强了思维理解能力。如教师在倾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动时,可让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以下情况:
(1)以什么方向绕太阳“转动”?(自西向东)如果自转方向反了会出现什么结果?(在地球上观察太阳将西升东落)如果公转方向也反了会出现什么结果?(恒星日和太阳日的长短会发生变化)
(2)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会怎么样?(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为66034/)如果倾斜的方向不唯一,会出现什么结果?(北极星不能正确指北)如果地球直立公转会出现什么结果?(黄赤交角为零,各地没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演示结束要立刻画出正确的板图或演示课件作为总结,强调一些关键点(如太阳辐射和晨昏线的关系、回归线和极圈的关系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除了把身体当作教具以外,课堂使用较多的还是手势。手是人类身体最灵活的一部分,手势一直是人类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著名的“V”(胜利)字手势激励了千百万人投入到与法西斯的战斗中去。手势也同样可以成为一种良好的“教具”,为教学所用。如在讲授“登高线与地形图”一课时,学生的空间感不强,对具体的地形没有一个完整的银,从而影响到对等高线图的理解。这时,只要伸出你的一只握紧的拳头,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凸起的四个指关节是四座高度不同的“山峰”,指关节间的低凹部分自然是“鞍部”了;四根手指是“山脊”,手指缝则就是“山谷”了通过变换手指的角度和位置,还可模拟出“陡坡、缓坡、断崖”等地形特征。通过这样的演示,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地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内容可以用手势来辅助教学,如“地球的自转”、“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大气水平运动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表现”、“气旋和反气旋”、“台风雨”、“洋流运动规律”等等。
3、互动性的运用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大厅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仅仅是教师演示,学生有可能记住了,但却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肢体语言”的表现主要在两个阶段:
(1)上课时
这里面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教师在演示的同时,有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跟着,如各种“手势语言”。其二是教师根据上课内容引导学生“做”,从而体会和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如我在上“太阳系的成员”和“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两个内容时,都是在上节课布置课后预习,分小组讨论。上课时把学生带到操场,由各小组轮流演示。在演示的同时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体会各种天体的运动方向、轨迹、速度,没有演示的小组在旁要认真观察,并可向演示小组提问(小组讨论时可设置好提问内容),如:为什么九大行星都围绕太阳转?为什么彗星的轨道是扁长轨道?在金星和天王星上的昼夜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等等。如果回答不出可由其他组讨论回答,教师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可提示和引导,但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这样上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表现欲都很强。通过亲身演示,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概念、天体运动原理,记住了太阳系各类天体的位置、运动方向和轨迹。
(2)在课后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强调的都是课后巩固复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对各种“手势语言”、两三人间的“肢体语言”在课后反复练习,反复体会,以求彻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鼓励他们不断创新,以提高自身素质,并且也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教师们提出了忠告:“死气沉沉、漫不经心地讲述教材,必然是孩子们感到沮丧。”只有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多管齐下,让课堂“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肢体语言”的运用仅是教学手段之一,必须同其他教学手段融会贯通在一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电脑有点问题,明天再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