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
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是每个学校教学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改革,如果不能落实在教学领域、不能触动课堂教学、不能引起教学模式和过程的变化,任何改革都将难有实质性的成效。因此,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深入教学领域,研究和改革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最中心、最紧迫的任务。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早已让人不容忽视。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教学目标:厘定不清,割裂三维目标
新课程强调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然而由于教师不能准确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或被忽视或成了穿靴戴帽。
【策略】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注意:第一,增强目标意识,把握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来制定[3]。第二,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增强目标的针对性。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第三,加强目标整合,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成分,而是共同支撑起人的素养与智慧的一个整体。
二、教学内容:浅尝辄止,取舍不够科学
新课程主张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教学内容从教材延伸到自然界和社会,这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创生性地使用教材,却往往使一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科学,偏离了教学的主旨。例如:有一位老师教《地球的宇宙环境》时,精心准备了大量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用了整整一节课时间向学生展示,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看到宇宙现象的亲身感受,一节地理课变成了纯粹的宇宙知识介绍课。案例中,教师若能适当选取一些关于宇宙的图片、视频材料,应该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策略】新课程提倡课堂的生成和开放,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发掘和捕捉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延展和重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注意:第一,超越教材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中,教材的基本概念、该学科基本思考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对生活素材的选取要坚持一个标准,即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对话流于形式
与传统课堂中教师独白的教学方式相比,新课程主张师生关系由“师授生受”走向“师生交往”。然而,理性地审视当前对话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对话常常流于形式,内容空洞。例如:很多师生的习惯对话“是不是”、“是”;“好不好”、“好”等。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师生对话交往,这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的交往方式”。它使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做题的机器。但对对话的盲目性,却往往导致了诸如目标虚化、内容游离于主旨,教师引领作用缺失等问题。
【策略】新课程反对传统教学以“实体优先”为出发点,而是主张交往和互动。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实现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只有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对话才能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因此,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第一,对话内容应围绕课程主旨,防止漫无边际的假对话取代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影响对文本建构的参与程度。第二,加强教师在对话中的引领作用,避免学生的认知在原有水平上徘徊。第三,注重生生对话、自我对话,真正实现智慧的相生和生命的相融。
四、学习方式:流入形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各种教学方式成为许多老师追求的时尚。如最常见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是,有的老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安排,致使许多合作学习呈无序、无效状态。如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课,初读阶段要求四人小组围绕“什么是天气?天气的种类有哪些?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这三个问题合作探究,设计的问题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就在大家意犹未尽时,老师的计划时间到了,于是“啪、啪、啪”三击掌,合作学习告一段落,这时,许多人还未发言,学生思维的灵光随之熄灭。如此合作不仅费时低效,久而久之,还让学生对合作学习本身产生排斥心理。这种没有效果的教学方式,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实际上还是少数尖子学生独霸课堂,多数学生或闲聊、或陪坐、或是看客。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策略】使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优化整合。课前,老师要研究文本,找出相关学习方式的结合点、联系点,并深入思考适用于课堂教学有效时机的教学方法。不管运用哪种学习方式,老师都应该给予科学合理的组织与指导,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当予以有效调整,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五、教学设计:过于严密,预设缺乏弹性
长期以来,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这样的备课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卡壳”现象却时有发生。请看案例: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我国某地考察,对我们的公开课提出了质疑。执教老师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过程根据目标展开,非常流畅,特别是学生那对答如流的表现以及教师对课堂时间分秒不差的把握,令陪同听课的领导和教师都非常自豪。但美国考察团的成员却坦率地提出:既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准确无误地回答,那么学生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呢?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课堂教学成了一出表演剧,教师成为导演,学生充当演员,听课者不知不觉的成了观众。教师按照课前预设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其导演职责,学生也精彩地完成了其作为演员的职责。然而,这种没有思维启发,智慧碰撞的课堂,能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什么呢?那么,我们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策略】新课程强调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是基于预设。脱离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忽视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我们应当以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以尊重学生个性和多元智能为基础,倡导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究中生成,教师应当让学生以多元视角解读文本,注重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在对话中生成,教师要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第三,在情境中生成,教师既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突发情境,又要避免为了情境化而情境化。
六、课堂提问:设计不合理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是,有的老师课堂提问太多,每讲一两句便问对不对、好不好,于是,学生跟着老师的话异口同声“对”、“好”。其实老师问得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没有时间经过大脑思考。一节课下来,问题提了一大堆,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或者有的提问设计太难,离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现实太远,学生摸不着头脑,而无从回答,使课堂气氛沉寂,如果老师再加以训斥,会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策略】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新颖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文本上下功夫,在课堂上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这样设计的问题才必定含有启发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特别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要深浅适中,适应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引导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多媒体课件:内容庞杂,混淆视听
今天,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教学方式在一些人眼里已成了落伍的代名词。多媒体这种集声音、颜色、图像、动画于一体的高科技技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的确,多媒体课件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它以其本身的生动性、直观性、高效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合理恰当,则能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则会削弱学生注意力,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会降低教师个人魅力,使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第三者。”具体表现:
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课堂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用声像来配合。本来用简单的语言能讲明的地方,也非要用多媒体来代替。由于过分花哨,有时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每播放一支曲子,闪现一个画面,学生都要新奇好几十秒。有时,课件中还会选用一些毫不相关的背景图片,或不时跳出几个卡通人物。可以想象,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自然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热闹的场景上。使用过多,削弱了老师的魅力。其实,对学生来说,老师的示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笔好字,会使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抑扬顿挫的朗读,会面对面激发学生饱满的激情;入情入理的引导,会使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老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电脑可以做到的。
【策略】曾经听过一位老教师的课,尽管整堂课主要用讲述、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没有运用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但老师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吸引住了所有的人包括听课老师的心。可见,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多媒体课件的多少,而在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有多深。因此,在面对多媒体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取舍,哪些文章适合用课件,适合用什么课件。只要我们选中最佳作用点与最佳作用时机,“该出手时才出手”,才能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八、对学生激励:过于片面
新课改特别关注对学生的激励性、肯定性评价。因为一个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但是,“糖吃多了也腻人”,激励也不能过当。有的老师一节课除了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聪明”、“真好”,仿佛再没有别的什么评价性语言,学生回答的好固然应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的似是而非或没有什么意义时,也在表扬激励,那么,没有了争议、没有了匡正、没有了批评,就容易导致学生心思浮躁、随波逐流,不利于他们积极动脑和个性发展。
【策略】著名教育家玛丽琳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指出学生的过,才能让学生懂得孰是孰非。“吃一堑长一智”,教师多一份必要的匡正,学生就可减少一份不必要的失误。这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而,我们不管是激励还是惩罚,都应掌握“有度”与“有效”的原则。“有度”是说表扬要掌握分寸,不要夸大学生的优点;而批评要合情合理、就事论事、因人而异,不要搞秋后算账。“有效”是说表扬要适得其所,起到促进作用;而批评不能丧失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伤及学生自尊,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心服口服。只要将激励与惩罚相结合,就可使学生扬长避短、不走弯路、共同进步。
纵观我国的地理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教的辛苦,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对教材、学生等的研究。教育者只有不断正确的、科学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就一定会变无效为有效甚至高效,真正构筑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的和谐课堂。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