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三轮地理教学计划
高三第二、三轮地理教学计划
【内容摘要】 2012年兰州成功学校高中分校高三年级文科班第二、三轮地理教学,我的计划主要是以专题讲座为思路,以历年来高考地理中经常出现的若干问题为素材,进行地理专题讲座式的辅导。
【模块分类】本次计划主要分两大模块,分别是第一模块:人类的工、农业生产及其工程建设等问题;第二模块:生态环境保护及其自然灾害对我国的主要影响。
【专题要点】
模块一、人类的工、农业生产及其工程建设等问题
【时间安排】2012年3月初————3月底(包涵元旦放假、春节休假等时间)
1、农业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2、工业问题
①废气:矿物燃料燃烧 →CO2→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矿物燃料燃烧 → SO2、NOX→酸雨;冰箱和空调大量使用致冷剂 →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②废水:污染水源、土壤、核电站排放大量热水
③废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
3、工程建设问题
①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质变坏。②水库: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
③道路建设(铁路、公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④开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4、旅游活动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等各方面的影响。
模块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自然灾害对我国的主要影响
【时间安排】2012年4月初————2012年5月中旬
(1)、水土流失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 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
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4)、土壤盐碱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②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③治理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实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调水
(6)、赤潮
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7)、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
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8)、温室效应问题:
⒈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⒉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⒊产生原理: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产生原因: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⒋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 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⒌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
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②加大了洪涝威胁;③减弱了港口功能;④引发海水入侵;⑤引发土壤盐碱化;⑥海岸侵蚀加剧;⑦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⑧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9)、酸雨(酸雨、酸雾、酸雪)
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⒈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
⒉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⒊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⒋欧洲和北美的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试从历史角度加以说明
(欧洲、北美工业化起步早,比我国多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规模也比我国大得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治理,因此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
⒌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⒍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⒎解决措施:减少酸雨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②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
(10)、臭氧层空洞
⒈产生原理: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
⒉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⒊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⒋近十多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 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C.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D.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⒌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物质迁移的原因是: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⒍措施:减少并逐渐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11)、海洋沙漠化效应
1、成因:
人类以各种方式向海洋中排放大量石油,并使海洋表面漂浮一层很厚的油层所产生的。该油层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自己本身强烈增温,抑制氧气的溶解和海水的蒸发,阻止上下层海水之间热量的交换,导致了海洋上的油层表面象沙漠一样炎热而干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2、危害
海洋沙漠化,可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区地区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12)、厄尔尼诺 (ELNINO)
⒈概念:“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意思。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2.“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厄尔尼诺”也会影响到热带以外的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就我国来讲,“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有可能出现暖冬气候;夏季,东北地区温度容易偏低,主要降雨带位置偏南,华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登陆我国的台风也比常年减少。
3.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
4.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14)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同厄尔尼诺书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15)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
①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②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
③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
④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⑤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⑥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病虫害与鼠害、雹灾、冻害、地震
⑦青藏地区:风暴、冰雪与冰雹、草原虫害与鼠害、地震
6、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①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e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h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③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沙尘暴现象
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
c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③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①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②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③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泥石流爆发的条件:
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
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5)、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6)、台风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_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7)寒潮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冰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备注】:目前,我校高三应届地理复习仍然是第一轮复习的主要内容,内容结束时间大约是2012年2月底。第二、三轮地理复习计划如期执行可能到2012年3月中旬了。基本教学计划就是按照专题讲座形式,总结近些年来高考中常见的内容专题、热点专题、高频考点专题等,以考代练、以过好各个专题与课本知识的最紧密结合点为要旨。
(兰州成功学校高中分校高三地理教师:蒲胜)
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 拙定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