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学无效现象探究
高三地理教学无效现象探究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三地理复习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强调要努力探究高三地理教学中的无效现象及原因,选择更好的对策,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我省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以往相比高三年级复习时间大大缩短,而课程任务变化不大,高三教学压力加大,尤其是地理学科,它是文科中的理科,课程内容难度较大,因此成为制约文综成绩的瓶颈,教学压力显得更加突出。在时间短、任务重的形势下,如何认真分析教学中的无效教学现象,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实效,以保证常规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荣成二中地理组全体成员对此进行了深入得思考,采取了一些必要得措施加以改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高三地理复习无效现象进行探讨。
一、复习过程的实施缺乏计划性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进行精心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如果认识不到计划的重要性,出现教学无计划;计划性不强;教学计划无序,没有一个结构梯度,高中三年几乎是在一个平面,没有全局观,没有有序性。或者制订了教学计划但执行不到位等现象,教学工作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则将成为一句空话。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高三地理教学尤其需要详细、周密、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复习时间太短,教学任务太重,学生基础太差等一系列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而如果没有合理计划安排,讲多少算多少,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地理教师都应当认真负责地制订好教学计划,通常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周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三种类型。并着眼于高三的学期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做出合理安排。①班级情况分析;②教材分析;③教学目标与要求;④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⑤进行教学课时数的分配及进度安排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缺乏合理性
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复习内容主干知识不突出,将知识面面俱到的罗列给学生;二是复习内容超出《高考说明》,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地堑、地垒等,新教材已不做要求,还要给学生讲,该问题在教过旧教材的老教师身上表现突出。
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教师对新《地理课程标准》和新的《高考说明》研究不透彻导致。
要解决该问题,教师首先要仔细研究新《地理课程标准》,读懂《高考说明》中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8题,非选择题的26题和29的综合题中的部分题是地理题,再加选做一道选修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的进行缺乏高效性
问题一:对地理知识死记硬背
新教师对高考题研究不透彻易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死记硬背。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求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
问题二:忽视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要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专题复习时,要有一个基本线索,让学生抓住一条线索,就是一串知识,教师应当通过总结归纳、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专题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老师要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填空,将网络结构印到脑子中,或者引导他们自己绘制知识树,宏观地把握专题知识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教师在高三第二轮的复习中,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压缩成自己理解的地理知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书本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问题三:陷入“热点问题”陷阱
热点主要体现在生活中的地理 ,热点不是试题考察的目的,只起引入考察主干知识的作用。对该问题理解不到位就会陷入“热点问题”陷阱
对于热点问题的正确做法,应该把握四个基本原则来认识热点问题。首先热点问题必须能够体现学科特点,其二是能够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其三是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其四是要考虑其时效性,如果是过眼烟云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才具有讨论的意义。
问题四:习惯于平面思维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不能习惯运用传统的平面思维和线性思维解决问题。
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注重方法的养成。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四、习题选取和讲解缺乏基础性
表现在给学生做大量练习题;试题难易把握不准,对学生估计过高;讲解上不到位,就题论题等。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把“以一当十”的题让学生做。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对于试题,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题,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任何一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分析,让学生学会总结同类题的答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五、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目标性
对《高考说明》中的考试性质理解不到位,对《高考说明》能力要求理解不透是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我们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审题有关的地理思维能力有时很欠缺。有时,学生不会做题或做不出来的原因就是对题目没有看懂,或没看到题目的重要信息,或对题目的信息提取与处理有问题。其实审题是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很好的体现。所以,审题这一环节,希望个高三地理教师在分析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时能认真分析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三学生在审题这一环节中的思维能力。我想,审题首先就是让学生通读题目,其中包括文字,图表,图例,图名,了解给出的条件及要我们解答的问题。然后,就是调动已知的知识,通过观察,找到材料与问题的连接出。当然了,说说容易,每个题目,学生如果是因为审题的问题而出错的话,情况可能因题而异,我们教师应好好分析,给学生以一针见血的指导。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地理题目的审题的地理思维过程。
其次,在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一定要加强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也就是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题目中文字,图标,图形,图例等蕴藏在题目的信息,了解这个问题所考查的是那块知识点,培养地理思维中的迁移能力。通过调动知识网络中的知识,进行解答。
再次在解题过程中,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图表有关的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看图表答题是我们学生的一大难题,图表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难题,一方面是因为题目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现,比较抽象,对部分同学理解题目的意思有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难,学生又没有养成看图表的一些地理思维能力,所以不知如何着手。在形成此中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认为一定要强调看图标的基本顺序及对图表信息的提取与应用。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和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在解题之前,我们应明确我们看到的图是什么图(图名,图的内容)。在图上的图例等信息是怎样的,思考我们怎样把展示信息与题目找到连接点等。
以上我根据多年送高三过程中的所得所思,也融合了外出听高考地理专家讲座摘录的一些专家观点,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专家多指正。
相关文章:
|